巨幅《威尼斯城市图》、闪耀的乔瓦尼·丹多洛金币、写在羊皮纸上的马可·波罗遗嘱、双语防伪的“至元通行宝钞”贰贯钞版……走进上海博物馆(人民广场馆)新开幕的“寰宇东西: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和世界”特展,一件件异域珍宝与东方馆藏交相辉映,让观众“穿越”到700年前的时空,用一位造访这片土地的年轻人视角,窥见中意文化交流的历史序章。
今年是中意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周年。4月,上海博物馆与威尼斯市政博物馆基金会曾于意大利威尼斯总督府联合主办“马可·波罗的世界:一位十三世纪威尼斯商人的旅行”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本次展览经上海博物馆重新策划,充分基于中国文化语境,对展览叙事、展品选择、展陈手段等方面进行调整优化,以全新面貌与中国观众见面。
13世纪末,出生于威尼斯商人家庭的马可·波罗来到中国,并在此生活了17年。回国后,他将自己的东方见闻写成游记,记载了元朝40多个城市和地区的社会状况与自然环境,向西方社会传达了文明、繁荣和富庶的中国形象。此次展览名称正源于这本《寰宇记》(法语版名)。
展览延续了上海博物馆与意大利众学术文化机构的交流经验,侧重展现东西方文明对话,新增更多珍贵档案材料和考古发现,集合威尼斯、罗马、佛罗伦萨与国内博物馆等28家文博机构的204件/套馆藏精品,集中表现13至15世纪东西双方交流的史实。元代中国与世界的文明交往故事循着马可·波罗的足迹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位于亚德里亚海尽头的威尼斯,占据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在历史际遇中成长为东地中海的航运与贸易中心。从威尼斯向东方远眺,蒙古帝国也在迅速崛起。元朝时期,疆域拓展,鼓励航海,海、陆丝绸之路上往来通行的商队和使节沟通东西,马可·波罗从威尼斯出发,踏上了前往神秘东方的路途。展览共分为“商业之城”“双向交流”“三都所见”“世间熙攘”“远行者”五个部分,通过版画、货币、契约文书、玻璃器与纺织物等文物,展现威尼斯独特的政商影响力和手工业生产能力;以瓷器、建筑构件、货币、书画等文物,串联起元代在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城市治理的政治制度,描绘马可·波罗眼中的“汉八里”(意为“可汗的都城”);用航海用具、宗教石刻等文物,反映国际交流为江南商品经济、文化发展的繁荣多元注入了新能量。
为了更好地阐释展品,保护文物,策展团队在设计理念和展陈方式等方面做好细节工作。意方展品多为珍贵文书,策展团队精心打磨中文翻译,为观众提供最优的观读体验;部分文书以45度至60度展示,展厅灯光也为保护文物适当调暗,最大限度减少灯光对古籍文物的影响。
如何通过设计手段呈现好东西方文化的“和羹之美”?策展团队选取“圆”这一代表着和谐交融的元素作为空间设计的主形式,展览空间造型为两个“圆”,一红一蓝,碰撞链接,寓意原本在东西半球被地域阻隔甚远的两地的交融与汇聚。也许因为故乡是水城,马可·波罗在中国期间,格外关注中式桥梁,在游记中称卢沟桥为“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大石桥”。策展团队选取桥梁这一视觉符号,在展厅多处运用,并以数字版元代《卢沟运筏图》作呼应,再现马可·波罗眼中的中国。
意大利驻上海总领事安缇雅表示,本次展览的最终目的是激发人们回顾中意交流的历史。希望将意大利和中国等伟大文明的“新奇事物”,提升到能够促进文化之间相互学习和理解的高度,进一步开展宝贵的对话和卓有成效的交流。
“在马可·波罗的同时代,众多远行者留下了关于政治文化、社会信仰和经济生活的记录,从中不难发现,各个文明皆有所长,并始终相互学习,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展览以来自意大利和中国多家文博单位的精彩文物,重现马可·波罗所处的时代面貌,让大家直观感受到早期的全球化世界,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丰富样貌。”上海博物馆馆长褚晓波介绍。
(翟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