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先进 创佳绩 立新功 > 深度报道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加强考古发掘研究 创新文物保护展示


近年来,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坚持以出色的工作、优异的业绩、高效的团队在考古、文物保护、科研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

通过主动加压、一线锻炼等形式打造一支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田野考古队伍,出色完成田野考古任务,田野考古团队于2022年获“湖北工人先锋队”荣誉称号。先后完成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的考古工作370余项,包括三峡、南水北调、蒙华铁路、汉十高铁等重大工程,抢救文物约120万件套。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并指导地方文博机构开展文物影响评价工作,实施文物影响评价项目20余个。


石家河环境考古


紧紧围绕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和助力荆楚大遗址传承发展工程开展考古发掘,湖北已立项的7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已有2个挂牌开放。配合“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和“考古中国”国家战略开展考古工作,郧县人、屈家岭、石家河遗址等项目纳入课题重大项目。配合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和“万里茶道”申遗开展考古工作,唐崖土司城申遗成功,“万里茶道”纳入预备名单,武当山世界文化遗产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和有效利用。


屈家岭遗址


郧县学堂梁子遗址发掘区


探索请进来、走出去的考古新模式,水下考古在开展丹江口均州古城、通山富水水库等水下考古调查的同时,还参与青岛胶州湾外围海域、山东威海湾甲午沉舰遗址第一期等。盘龙城遗址发掘项目与美国芝加哥大学开展合作,并与南京大学等三家单位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巴基斯坦巴哈塔尔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秉持“千年大计,文保先行,精准科学”的理念,建设涵盖动植物考古、人骨考古、矿冶考古、出土金属文物分析检测等多领域较完备的考古实验室,将文物保护与考古发掘、整理工作紧密结合。2011年以来,依托叶家山等考古项目组建多个文物保护团队,完成随州叶家山、云梦郑家湖墓地、大冶铜绿山遗址等数十个重要出土文物保护项目,保护修复青铜器、木漆器等文物3000余件,全面揭示出土文物承载信息。与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20余所高校合作,开展钟祥人骨和动物古DNA提取、多种稳定同位素检测等科技考古项目,取得30多项研究成果。

加强文保中心建设,包括各类文物修复室、漆木器脱水室、实验室、检测分析室等,配备各类先进的文物保护修复装备和分析检测设备。建立湖北省文物保存环境区域中心,并对接至国家中心平台,成为研究全国博物馆馆藏环境的重要力量。同时,提高了省、市、县博物馆实施文物预防性保护的文物和遗产的风险预控能力、收藏保管能力。为地方文博机构编制文物保护方案并实施文物保护,探索出一种全新藏品保护项目验收模式。


枣树林墓地实验室考古


不仅局限于考古发掘与整理,还积极开展公众考古。同时,加强考古基地、工作站建设,使其成为多所高校文博考古专业教学实践基地和公众考古的重要课堂。其中,木兰湖基地是全国少有的集整理、保管、保护、展示、体验于一体的考古综合平台。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武汉基地是国家文物局批复设立的内陆唯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基地。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合作共建的铜绿山工作站是全国矿冶考古研究中心,而与地方共建的屈家岭、石家河考古工作站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湖北中心。依托考古项目参与录制《国家宝藏》《文物会说话》等节目,传播了荆楚文化。


湖北考古博物馆


扎实推进科研建设,位居全国考古机构第一方阵。研究方向涵盖史前考古、历史时期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矿冶考古,出土文献研究,出土文物保护、修复、复制、分析检测,考古摄影、绘图、测绘等多个领域。持有中华人民共和国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领队)证书的31人。主办的《江汉考古》是《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来源期刊考古学仅有的7家期刊之一,已成为海内外学者和文物考古工作者、爱好者重要的学术读物。主持国家文物局重点课题2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3项。每年举办国内国际学术会议5个以上,年均出版考古报告、文物图录等专著5部以上,已形成全国考古学界的重要力量。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方勤表示,将以此次获得荣誉称号为契机,积极创建“世界一流考古机构”,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作出湖北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