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先进 创佳绩 立新功 > 深度报道

保文化遗产 守精神家园——记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
宣城市文物所所长、副研究馆员刘政

从1983年算起,现为安徽省宣城市文物所所长的刘政已经奋斗在一线近40年了。从毛头小伙到文保干将,刘政耐得住清贫和寂寞,把热爱与责任融入工作,尽心竭力守护着宣城“宝藏”。

烈日下在古建筑修缮施工工地现场指挥、冷风中清理广教寺双塔塔院内被大雪压折的树杈、与同事们一起清扫谢朓楼台阶上的积雪……这些情形刘政都历历在目,恍如昨日。无论严寒酷暑,“我都将‘为国保文化遗产,为民守精神家园’作为使命,坚持与文物保护一线的干部职工并肩战斗。”刘政说,这是自己坚守文物保护事业的初心。有了带头人,还需要有高素质的团队。刘政狠抓干部职工的教育培训,开展干部职工学习培训月活动,选派有关人员参加上级业务部门举办的各类培训班,通过以学带评、以评促学,打造了一支“政治素质高、创优意识强、业务工作精、作风形象好”的文物保护队伍。

学术研讨会发言

地处皖东南腹地的宣城,人文荟萃,古迹众多。每次去基层出差,刘政只要有时间都会进行文物调查。“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就是在这样的日积月累下,通过查阅史料、仔细琢磨、认真考察等,刘政摸清了宣城文物遗迹分布情况,并组织指导宣城各地成功申报陈山遗址、水西双塔等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期间,作为单位主要负责人,刘政既是组织者,又是专业技术人员,安排完工作后他毅然坚持带队下乡普查。230个工作日、2000余公里、近50000字文字资料、2000余张照片、320个GPS坐标点……一串串数字背后,是刘政及其团队兢兢业业的成果。他们工作细致、分工明确,共普查登记了宣城不可移动文物2393处,其中新发现不可移动文物点1244处,占总数的一半以上。为做好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刘政带领同事发放登记表1861份,登录收藏单位26家,登录国有可移动文物18131件,全面摸清了宣城可移动文物的分布状况、保存情况、珍贵程度、完残程度等各类情况。

参加鉴定瓷器

近年来,刘政组织宣城各县市区申报文物保护项目181个,争取资金3.5亿元,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安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维修率达90%以上,抢救维修了泾县查济古建筑群、新四军军部旧址、绩溪胡氏宗祠、旌德文庙等古迹遗存。其中,泾县黄田村古建筑群就是在刘政的积极努力下,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全国文物保护样板工程。为保护广教寺双塔,刘政多次与有关单位专家学者交流沟通,促成《广教寺双塔保护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和专家评审的全面通过。相继实施广教寺双塔维修、双塔山门恢复、保护区环境整治、遗址展示利用和双塔安全防范工程,使广教寺双塔的面貌焕然一新。

介绍广教寺双塔保护总体规划

参加宣城宁国港口土墩墓发掘

作为文博战线的一名老兵,刘政一直将业务与科研紧密结合,先后参加陈山遗址、孙埠遗址、磨盘山遗址的发掘,再现了宣城古代的辉煌文化。同时,参加宣州窑、霞间窑、琴溪窑、窑头岭窑等古窑址的发掘和调查,使宣州古窑址的面貌越来越清晰,印证了古代宣城经济的繁盛。有了坚实的考古实践积累,刘政在学术上的成果也颇为丰硕:编撰出版《宣城历史文化丛书·璀璨文物道沧桑》和《广教寺双塔保护与研究》等专著,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近20篇论文。

刘政表示,作为一名基层文物工作者,将不负重托,持之以恒,坚决捍卫文化遗产,为新时代文物保护事业作出更大贡献。

(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