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学先进 创佳绩 立新功 > 深度报道

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石屏县博物馆:
探索创新县级博物馆发展新模式

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石屏县是滇南地区文物存量最为丰富的县域,具有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近年来,石屏县博物馆紧紧围绕红河州委、州政府“一湖两城”及县委、县政府“最美乡愁带”发展目标,树立“文化是内核、旅游是载体”理念,在完成陈列展览、讲解、社教活动等主要工作外,主动融入文化遗产保护与活化利用工作,探索文旅融合之下博物馆的创新、突破之路。


科举展厅


书画展厅


石屏县博物馆是2018年开馆的专题性博物馆,坐落在具有160余年历史的玉屏书院,目前馆藏文物1334件(套),馆藏文物类别以书画为主。建馆之初,为增加博物馆馆藏文物数量,丰富展陈实物,博物馆积极开展文物征集工作,截至2020年底,共征集文物114件(套),并修复书画作品81件(套)。其中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藏品,对研究明清时期石屏文化、历史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增强区域内文化艺术氛围,推动文旅融合,石屏县博物馆正式开馆后,主动担当起地方历史文化宣传、实践任务,先后策划、开展系列书画家作品展,承接红河州艺术家书画展等。丰富的展览活动,有效增加了古城艺术氛围,带动了古城文旅发展,“文为内核、旅为载体”的初步格局形成。

石屏县博物馆积极拓展社会教育功能,以馆藏文物为基础,创新博物馆社教活动模式。2018年夏季开始,博物馆组织志愿者,策划实施针对青少年等群体的社教活动,如青少年夏令营、手工旗袍培训等,经过三年多的实践与探索,形成了石屏县博物馆社教品牌。


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办的经典诵读班茶会


与青少年活动中心合办暑假研学活动


大学生参加传统文化体验课


茶艺班结业汇报会


博物馆研学体验活动


为推动博物馆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从单一参观到多元体验,石屏县博物馆主动下沉,加强与社区、村委会的沟通联系,参与、指导并推动龙港村、符家营村等“石屏县拯救老屋行动”项目修缮,并开展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与青少年活动中心联合开设传统文化课程,将展览和文化体验活动带进中、小学校,走进村庄和家庭,获得当地群众的高度认可。

多年来,石屏县博物馆一直在寻求突破与创新,开展了大量工作。

为鼓励年轻人回乡创业,增加博物馆对观众的吸引力,博物馆在做好展览策划、社教活动的同时,借鉴国内博物馆文创工作经验,鼓励大学生进驻博物馆开办兼带阅读空间的咖啡店,为博物馆观众提供舒适的休闲场所。目前,咖啡店已成为博物馆孵化大学生创业的小团队,成为古城发展新业态。此外,石屏县博物馆有针对性地对县域内非遗项目及传承人进行调研调查,并组织培养服饰制作匠人,孵化可持续发展的文化产业级产品,带动服饰文化产业落地石屏。

为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体验与选择,石屏县博物馆于2019年提出泛博物馆群建设理念,即依靠文物建筑及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探究文化遗产与教育、旅游、商业、农业的融合发展。意在通过博物馆平台将石屏县零散无序的文化资源串联起来,孵化具有本地特色的文化产品产业链,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有效衔接探索经验。

依托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进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理念深入人心。目前,玉屏书院、陈氏宗祠、企鹤楼、袁嘉谷纪念馆等已完成修缮并投入使用,既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有省级、州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还包含传统民居,立体多样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逐步建立。

石屏县博物馆还开展了“文物建筑+”模式的实践探索,在保证文物本体安全的前提下,探索低级别文物建筑活化利用新模式,如古城凌霄阁、通明宫、龙港广胤寺、长春阁等,分别作为艺术家工作室、茶生活馆。使用人根据文物建筑功能及文物建筑安全维护要求,开展文化、教育等,经营内容及方式严格按《文物建筑开放导则》执行。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石屏县博物馆以文物保护单位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形成,泛博物馆群框架初步搭建。未来,石屏县博物馆将立足泛博物馆群,进一步发挥博物馆功能,开创文旅融合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