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一眼千年
明月,从未离开
今天
我们一起品味穿越千年的“中秋”
兔尊 西周
高22.2厘米,长31.8厘米,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该器出于晋侯墓地8号墓,现藏于山西博物院。兔尊造型独特,形象生动逼真,是晋国青铜文化的代表作。以兔为尊,青铜器中尚属首例。
宫殿用瓦。直径22.0厘米,边轮为三角形规矩形纹。当面左侧为一只玉兔,右侧一蟾蜍,外围布满桂树树枝,树枝外一周连珠纹。出自陕西西安市汉长安城建章宫遗址,现收藏于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金乌神鸟”、“蟾蜍玉兔”和“益延寿”三枚瓦当并称为“天人合一”。
横84厘米,纵71厘米,现为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藏。2000年陕西省旬邑县百子村汉墓出土,此图位于墓前室东侧顶部,蟾蜍四足伸展,呈向上爬行状,每爪三指,颜色为紫色上饰以黑、红斑点。
传为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中秋帖》共三行二十二个字,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
直径18.1厘米,重576.1g。铸造精细,极其精美。钮右侧饰一宏伟华丽的殿宇,钮左上方饰郁郁葱葱、高大挺拔的松树与层峦叠嶂的山体,左岸边一个戴高冠帽弯腰作揖的人应该是唐明皇,桥上有持幡接引侍女,桥头站有嫦娥,旁有侍女两人持幡。
1956年出土,墓主人已不可考,现展出于陕西历史博物馆。这是一件少见的唐代圆雕作品,唐代玉石少,所以用滑石来替代玉料。有趣的是,因为造型饱满,线条流畅,外观质感光滑,与鼠标外形相似,曾被网友称为“兔标”。
这面月宫镜形制更加奇特。在围绕着三圈铭文的中心圆内,挺拔的桂树、直立握杵捣药的玉兔、张牙舞爪的蟾蜍,形态各异,栩栩如生。令人惊讶的是,镜钮为伏兽钮,长尾冲天,头朝下,嘴里噬咬着一匹奔马。
在这幅惊心动魄的月宫图之外,三圈铭文共计156个字,讲述了唐开元十年(722年)一位扬州吕氏铸造铜镜的故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除“赏月”外,“拜月”也是中秋时节宫廷与民间的重要习俗,从“秋分祭月”这一古老帝王祭祀活动演化而来。这件绘画清晰地展现了中秋之夜女子“拜月”的情景,盛装妇人,手捧明珠,欠身欲取水涤珠,侍女或临案焚香,或捧奁(lián),一派富丽祥和的景象。
对于此帖,曾有记载说,米芾前后共抄录诗文两次。诗文之间也还有两行批注:“三四次写,间有一两字好”“信书亦一难事”。一首诗,写了三四次,还只有一两字自己满意,其中的甘苦非行家里手不能道。
帖中书:“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西轮。目穷淮海两如银,万道虹光育蚌珍,天上若无修月户,桂枝撑损向东轮。”
宋徽宗赵佶“瘦金体”的典型作品《闰中秋月帖》。纸本,手卷,纵35厘米,横44.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闰中秋月帖》中所记为一首七言律诗:“桂彩中秋特地圆,况当余闰魄澄鲜。因怀胜赏初经月,免使诗人叹隔年。万象敛光增浩荡,四溟收夜助婵娟。鳞云清廓心田豫,乘兴能无赋詠篇。”
图页写中秋仕女赏月情景。画面中天空清虚高远,祥云绕月,月下景色空朦。人物衣饰为典型的南宋风格,用笔轻润,敷色雅致。以高台色深厚重的栏杆,衬出人物纤秀婉约的形象,风格清新动人。
大同市博物馆藏。传说中,广寒宫是嫦娥奔月后在月亮中居住的宫殿。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升上夜空,清澈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
通长8厘米,兔高2.4厘米,出土于定陵孝靖皇后棺内,应该是孝靖皇后生前在中秋节佩戴的首饰。耳坠是一只浑圆的羊脂白玉兔,两前肢抱玉杵捣药。玉兔双眼以红宝石镶嵌,顶部一颗大红宝石与金环相系,玉兔下部有三个云头形金托,嵌宝石三颗。
高27.5厘米,为民间生产的磁州窑系产品,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一面绘云气围绕、楼阁巍峨的月宫仙境,嫦娥回首赏花,侍女捧盒侍立;另一面以墨彩写意勾勒神情淡定的双兔。
画作题诗中“冰轮”“兔轮”“广寒”“重轮”等语,皆为月亮与玉兔的隐喻,以诗歌的形式烘托画面主题,从而巧妙的将诗、书、画三者紧密结合,把月中玉兔、桂树的优美传说演绎的美轮美奂,实为一件精美的风俗画作品。
责任编辑:杨亚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