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贯彻落实全国文物工作会议精神 > 媒体关注
赵春莉:做一个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来源:人民日报 日期:2022-07-25

做一个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贵州省铜仁市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讲解员 赵春莉



  我是贵州省铜仁市周逸群烈士陈列馆聘用讲解员。

  我在深圳工作期间,被歌手“好人丛飞”的事迹感动,走上了志愿者之路。2006年9月,我来到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一个叫“楼上”的乡村小学支教,其间兼管学校图书室。我在《中国工农红军史略》一书中了解到,红军长征曾两次经过石阡县。

  “长征是地球永恒的红飘带”,机缘巧合让我与这“红飘带”结缘。好奇心激发我去了解这段历史,渐渐地,我从学习转换成分享,成了石阡革命文物宣传员。

  我讲解时,总希望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出更多的信息,让聆听者也和我一样爱上这片红色热土,并共同为革命老区做点事情。在我的感染下,很多人伸出援助之手,捐资帮助贫困学生。每次与他们道别,我都会真诚地说:“我在贵州等你”。

  说到做到。支教期满后,我留在了贵州。我走在红军写下标语的巷道里,想着当时的画面:先辈们穿着草鞋,用脚板丈量着祖国的山河,一路播撒下革命的火种。今天,我走过他们走过的路,我攀过他们攀过的山,我看着他们没看过的风景:天堑变通途,高峡出平湖。我愿意为“地球永恒的红飘带”再注入一抹我生命的颜色。

  做红色讲解员是不会脆弱的,那些革命历史就是最好的营养剂。

  我讲述最多也最感动我的是“困牛山红军壮举”。1934年10月,作为红军长征先遣队的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团在任弼时、萧克、王震率领下突破敌军设下的石阡封锁线,去寻找贺龙率领的红三军。为了掩护红六军团主力,由红18师52团负责断后。队伍遭遇湘、黔敌军和地方民团的阻击,为了拖住敌军,红军将敌人引向困牛山,面对敌众我寡的不利处境,加上难以辨别民团和百姓,且战且退,一直被逼退到黑滩河虎井沟的悬崖边。在与敌人几次肉搏之后,战斗到最后的100多名红军战士,“宁死不伤百姓,宁死不当俘虏”,选择了跳崖突围。“悬崖铭赤胆,山河镌忠心”,我为那坚定信念支撑下的伟大灵魂而感动,为那对党无限忠诚的革命精神而感染,为那顾全大局、不畏牺牲的革命意志而动容。

  十几年来,在近千场解说中,最难忘的是2016年,任弼时之女任远芳等红军后人来到石阡。分别时,她拍着我的肩头说:“小赵,我们重走父辈们的长征路,可能只这一次了,你在当地要多去讲讲这段历史,不要让后辈们忘了啊!”就是这份殷殷嘱托,让我更加执着于对革命文物的宣传。

  英烈们在信仰的支撑下,把年轻而有限的生命活成了一束光,照亮着历史前进的道路。而我的生命则在传播他们的故事时被照亮。现在,我在铜仁市周逸群烈士陈列馆工作,我会努力学习,把这位“湘鄂西红军和苏区创建者之一”的事迹讲述好。

  回望贵州之行,我踏着西部大开发的脚步而来,成为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时代大潮里的一朵浪花。支教时,有人说我是奉献者,其实我只是撒了一颗“爱”的种子;在宣传历史人文时,有人说我是“代言人”,其实我只是一个红色历史的守护者、一个文化传承的接力者。

(《人民日报》2022年7月25日第15版)

责任编辑:杨亚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