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是全国三个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省份之一,提出了5年内建设1000家乡村博物馆的目标。根据《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建设指南(试行)》,乡村博物馆是指位于乡村范围内,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重点展示、传播、收藏和传承地域历史文化、特色文化、革命文化及乡村生产生活、非遗保护、产业发展见证物,向公众开放,具有博物馆功能的文化场馆。乡村博物馆展览面积应不少于100平方米,藏品数量应不少于50件(套),应配备基本设施设备,建立运行制度,并具备一定服务要求。
杭州市博物馆数量众多、类型丰富,在探索博物馆特色发展方面已经取得系列成效,也具有广阔的优化空间和发展潜力。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把握《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共建共享、坚持改革创新、坚持系统观念五大工作原则,践行《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推进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锁定博物馆高质量发展5年内取得明显实质性进展的发展目标,通过一个目标,梳理三张清单,绘制两张地图,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探索博物馆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等方面发挥作用的路径,聚焦博物馆力量为其所在社区带来的积极变化,系统推进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打造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杭州样板”。

杭州师范大学与文昌民俗文化展示馆结对共建
坚定一个目标,制定行动计划
2009年起,杭州市委、市政府实施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至今已完成2500多处民居、宗祠、庙宇等的保护修缮,并大多开辟为展览场所,展示、传播乡土文化,取得了系列成果。杭州市还拥有大量未经文物部门登记备案,但与正规博物馆有着诸多相似性的场馆,虽然它们长期游离于文博体系之外,但这些场馆就在老百姓家门口,其展藏填充起了城市的角角落落,是杭州公共文化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这些场馆的监管,杭州市先后做了多次调查梳理,筹备制定管理制度政策。

“家在钱塘——杭州市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成果展”
2021年5月,中宣部、国家文物局等九部委联合下发《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意见》首次提出“类博物馆”概念,提出整合不同层级博物馆发展,实施类博物馆培育计划的要求,鼓励将这些具有部分博物馆功能、但尚未达到登记备案条件的社会机构,纳入行业指导范畴,做好孵化培育。为贯彻落实《意见》精神,聚焦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制定了《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一十百千万”计划:打造一个突出杭州特色、引领行业发展的数字化公共服务平台“杭城迹忆”,提升博物馆业务数字智治水平,提高文博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炼杭州城市文博价值;新建成开放杭州博物院、南宋德寿宫遗址博物馆等10个国有博物馆,对标国家卓越博物馆发展计划,建设国内领先博物馆2至3家,至少10座博物馆通过国家三级以上定级评估;孵化培育100家乡村(社区)博物馆,将乡村(社区)博物馆全面纳入博物馆行业管理和发展规划;实现5年千场展览和全媒体传播活动;博物馆观众达到每年1000万人次以上,明确了博物馆高质量发展5年发展目标。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于2021年10月至12月期间开展了类博物馆摸底调查,全市共有250多家,以革命历史、民俗文化、村(宗族)史、特色非遗、当地名人等主题较为集中,很多是不可移动革命文物、文保单位、乡土建筑保护利用的案例;也有不少是收藏爱好者个人办馆。随后,研究制定了系列举措,下发《关于推进〈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计划(2021-2025年)〉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的通知》,系统推进乡村博物馆工作。
2022年1月,“乡村博物馆”被列入浙江省政府民生实事项目。杭州市将在地性由乡村扩展到主城区的社区范围,符合乡村博物馆认定条件的场馆纳入“乡村(社区)博物馆”项目,3月,被列入杭州市政府民生实事项目。
梳理三张清单,打造“杭州样板”
在省、市两级政府高度重视下,杭州市乡村博物馆建设工作顺利推进,通过落实结对共建举措,打造了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杭州模式”。4月下旬,萧山区葛云飞故居纪念馆、临平区江楠糕版艺术馆、桐庐县莪山畲族馆、建德市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4家乡村博物馆顺利通过浙江省文物局验收认定。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场活动上,四馆作为全省第一批乡村博物馆代表正式获得授牌,与此同时,杭州市也正式发布了第一批乡村(社区)博物馆名单(50家)。

浙江大学西迁建德办学旧址
结对共建,填好三张清单。杭州市国有博物馆有着星罗棋布、活力迸发的特点,杭州博物馆在会上发起倡议,号召全市国有博物馆发挥经验、资源和人才优势,开展乡村(社区)博物馆结对共建。博物馆等文博单位积极响应,选择展藏主题相近的馆开展结对工作。不仅如此,以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机关党支部、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杭州日报》等为代表的党建、科研、社会媒体等力量也加入结对队伍,共建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过去10年发展迅速,在工艺美术研究、非遗技艺传承方面下了不少功夫,在策展和社教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工美馆与桐庐县莪山畲族馆举行牵手仪式,成立共建工作小组,从制度建设、藏品管理、展陈提升、日常巡查等方面入手,制定了一套对标提升方案。在落实验收准备工作的同时,双方协商临展输送、社教活动、交流合作等方面合作,制定了共建规划。在双方共同努力下,莪山畲族馆顺利通过首批浙江省乡村博物馆认定,并入选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乡村博物馆示范案例。
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主场活动期间,莪山畲族馆和江楠糕版艺术馆走进“浙里光影 云看文博”大型直播活动中,向同行和公众介绍了第一阶段共建成果。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制定了《乡村(社区)博物馆提升需求清单》《共建单位支持事项清单》《共建成果清单》三张清单。乡村(社区)博物馆在当地文物部门指导下,对照认定标准,查漏补缺,列出提升需求清单,并据此制定提升方案;共建单位通过实地调研,明确提升方案中可支持的事项,予以帮助,确保结对对象顺利通过认定验收,此外,依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提出与乡村博物馆的近期合作项目或中远期发展计划,填写共建事项清单。逐项落实这两张清单任务后,今年年底,将汇总生成《共建成果清单》,全面呈现结对共建成果。
合作共赢,促进行业发展。乡村文化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挖掘乡土文化,讲好乡村故事,树立乡土文化自信,是乡村博物馆建设的目标之一。
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长期致力于杭州市的乡土文化挖掘与传承,成立了耕远文化团队,坚持在乡村开展乡土故事课程。响应结对共建倡议,由学院领导领衔,组织骨干师资力量,与淳安县文昌镇民俗文化馆、汾口田园博物馆、遂安民俗文化馆、建德市潘村村民俗文化馆4家乡村博物馆结对共建。在深厚的乡土文化中,人文学师生将通过挖掘村史民俗、揭示村落的文化脉络,帮助乡村博物馆系统化提升展陈高度和深度,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当地文化资源的同时,也将锻炼队伍、训练学生、提升行业影响力,实现合作共赢。
淳安县翰红墨香馆收藏了7万多件老报纸,其中1.3万件刊载有重要时事文章,旨在通过老报纸,打造“报纸上的中国”。由于纸质藏品的脆弱性,馆方在保管、展示这些藏品的过程中,存在不少难题。在乡村博物馆建设推进中,杭州日报社和杭州博物馆共同与该馆结对共建,一方面以媒体人的眼光看博物馆,共同探讨报纸媒体的历史和未来;另一方面从纸质文物保护和修复的角度开展实践,探索乡村博物馆藏品管理、保护和修复课题;通过展览合作,挖掘报纸藏品价值,以临展的形式走进杭州博物馆,扩大乡村博物馆影响力。
创新举措,成果全民共享。乡村(社区)博物馆建设的另一重要目标是更好地服务社会。建德市创新举措,成立市“乡村博物馆联盟”,确立了文物部门系统指导乡村博物馆建设的机制,搭建乡村博物馆之间互助互通平台,聚焦乡村博物馆发展;杭州市中国共产党杭州历史馆(杭州市方志馆)2021年成立“杭州红色博物馆联盟”,吸纳了很多红色场馆,今年正式与萧山抗战纪念馆结对,支持乡村博物馆建设,充分发挥联盟平台优势,策划系列活动,进一步深化红色文化研究,联合开展主题宣传,传承弘扬革命文化,更好地发挥以史育人作用。

“三馆”合作共建签约仪式现场
建德市还拓展共建思路,在浙江省妇联指导下,乡村博物馆千鹤妇女精神教育基地同杭州市共建单位“五四宪法”历史资料陈列馆,以及湖南省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三个与伟大领袖毛主席有密切联系的馆正式签约。今后将在红旅研学、学术研究等领域全方位开展长期、全面、务实的战略合作。通过构建线上红色资源共享平台,串联三地红色旅游线路,推进红色宣讲“云直播”、文物史料“云分享”、学术研究“云互动”,以“传承红色基因 同奔共富新路”为主题,让三馆红色资源跨越空间,与地方文化融合,助推三地精神富裕,为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注入强大文化力量。
乡村(社区)博物馆也离不开社会各界和市民百姓的“共建”参与,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在“杭+新闻”平台上线了“我身边的乡村(社区)博物馆”荐馆活动,邀请公众加入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的队伍建设中——提供项目库线索,贡献建设发展的金点子;解读价值,传播文化,讲述与乡村博物馆的故事。期待社会各界与乡村(社区)博物馆全面联动,实现乡村博物馆建设成果全民共享。
绘制两张地图,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
民生地图系统,数字赋能民生实事。民生地图管理系统是浙江省智慧政务督查效能管理平台民生实事管理系统。依托这套系统,省、市、县级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实现数据贯通,建设项目统一登录系统管理,基本信息一目了然,建设进度实时报送,项目资料在线提交。管理人员通过系统不仅可以浏览数据,还能进行统计分析、督查晾晒。通过数字化改革,系统数据与浙江政务服务网“政府重点工作”应用联通,可实时关注项目进度和排名,形成有效的争先进位氛围。
绘制博物馆地图,更好地服务大众。在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之际,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推出“杭州的博物馆”地图,一图囊括近150家杭州市各级各类博物馆。其中,正式登记备案的博物馆86家,包含省级博物馆6家,高校博物馆6家,市级国有文物行业博物馆29家,行业博物馆12家,非国有博物馆33家,今年将完成省、市两级认定的乡村博物馆42家,将完成市级认定的社区博物馆8家,和已列入第二批建设项目库的博物馆13家。
手机微信客户端用户扫码可以一键进入导航图,体验纵览、搜索、导航等功能。上线场馆位置精准,配有简介、外观照片、开放信息,供实地游览参考,一图在手轻松游遍“杭州的博物馆”。分区页面按照行政区划展示各区(县、市)的博物馆分布地点,图标标识了博物馆的类型和级别。
在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官方公共服务平台“杭城迹忆”中的“博物馆之城”模块,乡村博物馆有专属图标,点击图标即可浏览馆方发布的展览、活动预告和动态,根据提示可提前预约、导航前往,后续还将上线到访评价反馈等内容,更好地服务大众。
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行动将在这张地图上留下清晰轨迹。
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在全市实施结对共建举措,通过系列帮扶机制、协作机制、联动机制,杭州市将实现乡村(社区)博物馆快速提质升级。与此同时,以乡村博物馆为载体,从多种意义上让乡村博物馆真正活起来,加强乡土文化挖掘、研究和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展示、宣传,为乡村博物馆长效运行提供不竭动力;继续实施农村历史建筑综合保护工程,争取修缮一处开放一处,与文保单位、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充分结合,连点成线、串珠成链,形成集群效应;提升乡村博物馆展陈水平,开发高品质研学线路、文创产品和非遗体验项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品质;结合当地特色美食、民宿,催化文旅融合,拉动乡村经济,促进乡村振兴。进一步数字赋能,在未来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建设中,展现乡村博物馆的力量。

“杭州的博物馆”地图
随着杭州市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工作的推进,有文化底蕴、有地方特色、有时代新意的乡村博物馆将遍地开花,“杭州的博物馆”地图将“蝶变升级”。杭州市将继续拓展博物馆功能边界,让乡村博物馆活起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丰富文化滋养,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公共文化服务,为博物馆高质量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提供“杭州模式”。
(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 郎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