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在抗疫一线,在博物馆,在文物点……文博工作者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
下沉一线 撑起一片天
在疫情防控一线,不乏化身“大白”的文博人,他们不惧辛劳,勇挑重担,始终坚守在抗疫岗位上。
穿上厚厚的防护服,戴上防护面罩和橡胶手套,白天冒着炎热,晚上克服春寒,引导居民下楼做核酸、协助居民申领核酸检测码、维持核酸检测现场秩序,及时梳理核酸检测环节出现的漏洞与居委会沟通,增加检测点位设置,优化核酸路线图、加强现场消杀、减少人群交叉感染风险。这是在上海,中共一大纪念馆安全保障部安保主管赵伟琪作为下沉社区一线抗疫的党员志愿者工作的缩影。
中共一大纪念馆在接到支援基层抗疫工作的紧急通知后,25名党员干部第一时间响应组织号召,迅速报名组建了支援防疫一线的机动力量。而此前,大多数党员干部已经长时间奋战在所在社区防疫一线。在党的诞生地,中共一大纪念馆党员干部闻令而动、下沉一线,在最急需的节点攻坚克难,用实际行动,为万家撑起一片天,让中共一大纪念馆的旗帜在防疫一线高高飘扬。
“作为吉林省博物院的第一批抗疫志愿者,被分到吉星社区,参加具体抗疫工作。作为‘大白’中的一员,在抗疫工作中,听到身边的战友不顾嘶哑的嗓子还在努力地维持秩序,望着身边的战友爬楼梯发放自测剂后瘫坐在地上,片刻又努力爬起来的身影,虽然我也真的走不动了,但是我偷偷对自己说:连冠,加油,你可以的,你是一名党员,你能坚持下来。”吉林省博物院的志愿者连冠在抗疫日记中写道,“在这个过程中,我看到了这个城市的团结,这个城市的温度,这个城市的坚持,我相信我们的城市能很快会好起来。孩子们回到教室上课,各行各业的同胞们回到工作岗位,一切都会回归到从前。”
面对疫情的反复,吉林省博物院党员干部一直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吉林省博物院院长李刚与同事一起,自本轮疫情开始,四十多个日日夜夜,驻守在场馆。每日带领驻守人员排查安全隐患,对接上级部署的工作,安排居家办公任务,统计疫情相关数据,时刻关注志愿者工作动态,一刻不敢松懈。
相约博物馆 与文物邂逅
为充分满足观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各地文博单位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推出了一系列各具特色、多姿多彩的活动。
“五一”假期前后,成都博物馆异常热闹。
4月29日至30日,成都博物馆连续两天在18时30分至20时30分推出“周末儿童博物馆”活动,不同年龄段的小朋友,在家长的陪伴下走进博物馆,通过皮影戏、英文歌曲和故事等,体验一个兼具知识性与趣味性的“博物馆奇妙夜”。
成都博物馆新颖的活动,受到家长的欢迎,活动开放报名后很快就被约满。“以前我也带孩子来参观过皮影展厅,但是这一次由专业的讲解员带队,让小朋友们可以更系统、全面地了解皮影。”市民陈秋叶陪自己7岁的儿子参加《快乐的影偶家族·影戏》活动时表示,“我觉得一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历史文化都在博物馆里,能以‘周末儿童博物馆’这样的形式让小朋友走进博物馆,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据介绍,2020年9月,成都博物馆推出了全国首个针对青少年的周末夜间活动“周末儿童博物馆”。两年来,博物馆围绕“历史传统文化”“艺术美育”“自然科学”推出了“成博带你看古今”“成博带你知美学”“成博带你探自然”三大版块主题活动,采用“固定时间+灵活延展”的模式,在周末、节假日和重点节点推出,让小朋友们尽情享受博物馆美好时光。
为了更好发挥博物馆的潜能与影响力,陕西历史博物馆特别推出“五一”假期“博物馆里看文物”讲座回放栏目。
内容包括“何家村遗宝的前世今生”“大唐风华——唐墓壁画与丝路文明”“由真至艺——七到九世纪唐墓壁画艺术风格变迁”“考古视野下的丝绸之路商贸图景——在敦煌壁画和长安文物之间的观察”“博物馆的未来:恢复与重塑”,连续五天,文博大咖带观众走进传承人类文明的精神殿堂,感受文物沁润人心的无限魅力。
寻宝游戏、公益社教、趣味闯关、艺术打卡、音乐演出、绘画创作征集……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在“五一”假期期间,举办了多个假日活动。
在“博物馆里的花花世界”公益社教活动中观众可观看四大洲23国展品中的花卉纹饰相关文物,制作属于自己的“踏春日记”,并用新鲜采摘的花叶草木进行自由的锤花拓草创作,把应季的自然之美“袋”回家。在厦门市青少年宫红领巾广场上,观众能看到故宫鼓浪屿外国文物馆“守护国宝 传承文脉”志愿者服务队,带来的“最好的皇宫”互动问答及“陶色瓷韵”、“漆艺刮画”等多个精品社教课。同时,还有趣味闯关——“五步放矢”、现场的演出——“榕树下的音乐会”、创作比赛“绘画大鲸游世遗”等活动,为不同年龄段观众提供了多彩的假日文化活动。
节日期间,山西太原的双塔博物馆、晋祠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等推出了丰富多彩的线上活动。喜欢文物知识的民众登录太原文博微信公众号,即可参与太原市文物局推出的文物知识有奖竞赛,在题海中领略中华五千年灿烂的历史和文化,跟着一道道题目,欣赏一处处饱含故事的遗址建筑、一件件精美绝伦的文物精品,见证岁月和时光留下的记忆。
此外,太原市太山博物馆、天龙山石窟博物馆还分别推出“五一出游季”“天龙山胜境随手拍”等主题活动,邀请游客走进博物馆,零距离接触草、木、山、石,感受初夏之美。据悉,今年“五一”期间,太原市文博单位推出77项线上活动,云展播、云展览等异彩纷呈。
筑牢文物防线 确保文物安全万无一失
文物安全,重中之重。为确保“五一”假期文物安全,国家文物局召开全国文物行业安全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对切实做好文物行业五一假期及今后安全工作作出部署。各级文物行政部门、文博单位纷纷在节前检查文物安全,筑牢文物安全防线。
为确保文物安全各项工作措施落实落细,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收官任务,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实施三项举措强化节前文物系统安全生产工作。
把握重点时段,履行监管责任。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安全检查督察制度(试行)》要求,“五一”前夕,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分组前往阿勒泰地区和哈密市,对节前文物行业安全生产进行检查指导,共计检查文博单位15处,针对检查问题及时下发整改通知,强化制度整改和责任整改,全面排除文物安全隐患,确保五一期间文物工作安全有序推进。
突出重点领域,推进专项行动。根据国家文物局相关通知要求,结合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实际,印发《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文物局)关于推进文物火灾隐患整治和消防能力提升三年行动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对三年专项行动收官之年各项具体任务进行再动员再部署,突出火灾隐患和消防安全领域,以压实安全责任、全力排查整治安全隐患、加强文物保护工程和考古工地安全管理、提升应急管理水平等内容为重点,全面推进三年行动顺利收官任务。
紧扣重点环节,强化宣传引领。此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还向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和文物看护员印发《文物安全监管法律法规文件选编》共计1175份,持续提升文物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和依法行政水平。转发国家文物局编制的文物建筑及博物馆消防安全手册和警示教育宣传片等宣传材料,督促各地加强安全警示教育,紧扣增强思想认识、丰富安全知识、强化安全技能、规范安全管理、处置突发事件等方面,培养“文物安全明白人”。
节前,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安全督导组赴大昭寺、小昭寺、默如宁巴寺等文物保护单位检查文物安全工作,并对前期检查中发现问题的整改落实情况进行“回头看”。
督导组详细检查了生产生活用电、电器使用、燃气使用、电器线路安装敷设、易燃易爆物品堆放存储、酥油灯明火数量等文化保护重点环节,针对存在的问题,督导组现场提出整改要求,明确了整改措施。
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各单位要切实落实文物安全责任,加强疫情防控和文物安全值班巡视检查力度。进入文物保护场所的群众必须严格按照防疫规定,佩戴口罩、测量体温、扫码进入,所有文物保护场所在的用房,特别是燃灯房要严格做到人离房灯火灭,确保文物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五一”前夕,甘肃嘉峪关市文化和旅游局到嘉峪关长城博物馆开展“五一节”前文物安全检查。检查组详细检查了馆藏文物安全、消防安全等工作的开展情况。查看安防系统和消防系统运行、安全保卫人员值班情况,以及各项值班记录、安全记录和消防记录等,详细检查了博物馆内参观环境,检查了馆内微型消防站和消防器材。
同时,为了做好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和游客接待服务工作,检查组还查看了博物馆入口扫码、测温设施及入馆参观流程,落实疫情防控责任和措施,毫不松懈做好疫情防控工作。
为消除安全隐患,确保节日期间文物安全,浙江温州市苍南县文物局组织文化遗产科、县博物馆联合各乡镇文化中心前往桥墩、莒溪等地,开展假期及汛期前文物安全检查。
检查组一行先后检查9处文保单位,仔细检查了消防器材设施是否保持完整有效,安全出口、疏通通道是否通畅、电器路线敷设是否符合规范、是否定期做好检查台账等,对临近过期的灭火器材或配备不充足的文保点进行灭火器材的及时更换和增配。
“五一”节前,四川遂宁市文保所会同市消防支队、市民宗局、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组成联合检查组,分成三个小组赴县(市、区)实地检查了文物保护单位26处。重点对文保单位明火使用、电线外露及老化、私拉乱接线路、易燃易爆物品堆放、安全设施设备运行维护、宗教活动场所烧纸燃香、值班值守等七个方面进行了检查。针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隐患,检查组现场指出并提出了整改意见,要求相关责任单位对能立即整改的隐患要立行立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要梳理制定问题清单,限期整改到位,确保隐患清零,压实文物安全责任。
(李瑞 王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