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广东省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 发布时间:2022-05-26
  • 发掘单位: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 项目负责人:刘锁强

  

青塘遗址位于广东省北部清远市所辖英德市青塘镇,地处北江支流滃江中游,包括黄门岩1号至4号洞、朱屋岩、吊珠岩及仙佛岩等多处洞穴地点。2016年至2018年,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英德市博物馆等单位对英德青塘遗址黄门岩1号至4号洞地点进行主动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54平方米。 

▲青塘遗址地貌

▲黄门岩远景

通过考古发掘,青塘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 

▲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掘区

▲黄门岩2号洞地点远景

▲黄门岩2号洞地点发掘区

▲黄门岩3号洞地点发掘区

▲黄门岩4号洞地点发掘区

经初步研究,青塘遗址文化遗存从早至晚可分四期,各期的文化面貌具有明显阶段性差异,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在工具技术、人类适应行为以及文化等方面的演变过程,并揭示出气候环境变迁过程与史前文化演进路径之间的耦合关系。 

黄门岩1号洞地点发现墓葬一座,出土保存较为完整的人骨化石一具,其葬式为蹲踞葬,年代距今约13500年,人骨旁发现骨针1枚,可能为随葬品。该墓葬是中国发现年代最早、可确认葬式的墓葬,人骨是广东境内保存最为完整的距今1万年前古人类化石。 

黄门岩2号洞地点第二期地层中出土少量人骨化石残块,表明遗址不同时期可能存在不同的遗骸处理方式。2号洞还发现距今2万余年、华南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穿孔蚌器。⑤层出土距今1.7万年的早期陶器,为广东年代最早的陶器,填补了本地区的空白,而三个不同层位发现的陶片则反映出早期陶器生产工艺的发展过程。 

▲墓葬遗迹与人骨化石

遗址内出土各类石制品3000余件,包括打制石器、石锤、使用砾石、石片、断块、碎屑、石料及少量穿孔石器、局部磨光石器。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单面硬锤加工的各类陡刃砾石石器,其形态特征与加工技术都具有定型化生产的特点。 

▲探方遗物平面分布

▲遗物出土现场(石器、骨器、蚌器、陶器)

青塘遗址出土动物种属以鹿为最大宗,此外还有食肉类、鸟类及啮齿类动物,螺蚌、龟鳖等水生动物发现数量亦较多。除发现植物果核外,在多个地层出土的石制品表面检测到禾本科淀粉粒,从第二期开始已有加工利用植物资源的明确迹象。遗址内所发现种类丰富的动、植物遗存是广谱性采食经济最直接的证据。 

▲打制石器

▲早期陶器

青塘遗址的特殊性更在于其作为洞穴地点群,展现了华南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的聚落形态特征,不同时期的栖居方式表现出阶段性特点,不同洞穴地点之间有显著的功能差别,单个地点(中心营地)内部又存在空间的功能区分。 

定型化石器生产技术不断成熟,骨角器、穿孔蚌器、陶器、穿孔石器及局部磨光石器等新型工具门类不断涌现,有意识的丧葬行为则暗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仪式的产生,还有遗址所展现的该阶段原始人群聚落形态,这些文物资料全面地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骨角器

▲穿孔蚌器

▲鹿牙与鹿角

青塘遗址的考古发现是华南史前考古的新突破,对于东亚、东南亚史前人类与文化发展的认识和探讨具有重大学术意义: 

第一,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为华南—东南亚新旧石器过渡阶段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标尺,并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过程的耦合关系; 

第二,青塘遗址墓葬与人化石的发现对于旧石器时代晚期原始宗教信仰、社会复杂程度、区域现代人体质演化与人群扩散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大价值; 

第三,青塘遗址为研究华南新旧石器过渡阶段聚落形态、早期陶器的出现与发展、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区域史前文化的关系等提供了十分重要的新材料;

 最后,青塘遗址考古成果也是中国史前考古的重要进展,为深入探讨旧大陆东部现代人出现与扩散、东亚与东南亚史前文化交流、新旧石器时代过渡等前沿课题提供了新契机。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入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广东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