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江苏省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 发布时间:2022-05-25
  • 发掘单位:徐州博物馆(徐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 项目负责人:耿建军


土山汉墓位于江苏省徐州市区云龙山北麓,共发现三座墓葬,《水经注》等记载为“亚父冢”,俗称范增墓。二号墓1977年发现,至今历经了三代考古人40余年的发掘历程,从考古发掘转为发掘与保护、展示并重,是我国考古发掘工作理念转变的缩影和范例。发掘期间,江苏省文物局组织成立以信立祥先生为组长的发掘保护专家组,并与多家科研基地单位和相关研究人员开展技术合作。

上世纪80年代土山外景(北-南)

2014年土山外景(南-北)


一、墓葬结构

土山二号墓规模宏大,结构复杂,墓上有高大封土。墓葬南向,前为墓道,后部有砖、石封门墙。墓室砌筑在墓坑内,由耳室、甬道、前室、后室、回廊构成。墓室为砖石结构,除耳室为砖砌外,其他墓室均为石墙、楔形砖券顶,甬道、回廊两层券,前室、后室三层券。

清理后墓葬全景(南-北)

前室-东缴道(东南-西北)

东回廊和北回廊清理后(东北-西南)

墓室上有四层封石,外有一周黄肠石墙。封石共16排,每排用石18块。黄肠石墙平面呈“凸”字形,总长57、高6.4米。

封石(北-南)

整个墓葬大规模使用石料、木料和土方。共用石4200多块,近1000立方米,石材上的“官工”姓名超过180人,初步研究判断石料来源于多处采石场。木材主要作为墓壁顶部施工平台及顶部装修、横梁、地板等。

石材刻铭


二、出土器物

各墓室按照功能放置不同的陪葬品。东耳室为庖厨间;西耳室为车马室;前室为兵器、娱乐及祭祀器具;后室为棺室,东西并列二具漆木套棺,同时还出土银缕玉衣和鎏金铜缕玉衣残片;回廊内主要放置成组陶器,东回廊内葬一人,使用单层梓木漆棺,陪葬有玉席等。二号墓共出土各类遗物4800余件,其中封土内封泥4500余件,墓室内350余件,主要有陶器、玉石器、铜铁器等。

陶器中有大量仿漆木器陶器,其中抽屉形方盒为国内首次发现。玉石器包括玉衣、玉席、棺璧、枕等殓葬玉器,成组的耳杯、盘、案、勺等祭祀器物。前室出土的一件石案上覆盖有纵横各十七道墨线的绢质围棋盘,上置84枚椭圆形黄铜质棋子,东回廊漆木棺内发现有76枚绿色琉璃棋子。由此,汉代围棋对弈双方棋子的形状、质地、颜色首次得以确认。

玉石耳杯、盘、勺

金属质陪葬品中,镂空盘龙铜铺首、战国蟠螭纹铜钫及铁镜等都极具特色。有一件铁镜X光图像显示有精美的错金银纹饰。另有一件环首铁刀上有错金银鸟纹及“长乐未央宜子孙”铭文。在东回廊棺内发现有金叶、珍珠等步摇饰件,这就将步摇的出现提前到东汉。

铁镜、铁刀X光图像

金饰件

东回廊漆棺内出土琉璃棋子


三、主要收获和认识

(一)厘清东汉早期诸侯王陵墓的营建过程、建筑结构及建造方法等诸多问题。首次确认在门道上方以平铺木材作为券砖支撑的券顶建筑方法,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实例。通过券砖上的文字,确定前室后室回廊的名称为“前堂”“官(宫)室”“徼道”。

墓室券砖上“前堂”“官(宫)室”“徼道”文字

(二)证实东汉诸侯王与王后并穴合葬的形式,并首次发现较为完整的东汉诸侯王彩绘漆棺,明确东汉诸侯王(后)使用双层套棺的棺椁制度。墓主人的彩绘漆木棺并列放置于后室石砌棺床上,内棺为梓木,外棺为樟木,这是东汉诸侯王墓合葬形制的首次确认。王的葬服为银缕玉衣,王后为鎏金铜缕玉衣。葬具、葬服与史载基本相符。

后室漆木棺清理前(俯视)

后室玉衣片出土情况(北-南)

(三)东汉墓葬的封土中发现大量西汉封泥,全国罕见,是一批重要的封泥文字资料。封泥主要是西汉楚国官印封泥,这是继齐国封泥后又一次重大发现,其中“内史省印”“盖溉”等为首次发现。封泥上留存痕迹也为解决汉代公文传递及封缄方法拓展了新的研究视角。

(四)土山二号墓的时代为东汉早中期,墓主以刘英可能性最大。刘英为光武帝之子,封楚王,都彭城。明帝时,因谋反被废迁丹阳泾县,自杀后以诸侯王礼遇下葬,章帝时改葬彭城。墓室中出土流行于一世纪中后叶的连弧纹铜铁镜,以铺设木板作横梁支撑的早期券顶方法等与墓葬时代相符,尤其是墓石上发现多处“官十四年”纪年刻铭,恰为刘英就国之年。



江苏徐州土山二号墓

入选“2020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江苏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