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新时代百项考古新发现 > 吉林省

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

  • 发布时间:2022-05-23
  • 发掘单位: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 项目负责人:赵俊杰


从遗址远眺长白山

该遗址在民国十七年所修《安图县志》中已有著录,1978年吉林省考古队在宝马城普查时发现一些指压纹瓦片和兽面瓦当,从而推定该城为渤海始建,辽金沿用。以往学术界普遍视其为渤海朝贡道上的重要驿站,也有学者将其比定为渤海中京显德府下辖的兴州。

为把握遗址的年代、性质、建筑形制与布局,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于2014-2017年对该遗址进行了连续4个年度的勘探与发掘,累计发掘面积3498平米,勘探188000平米,共出土各类遗物超过五千件,其中2016年出土的玉册确证其为金代皇家修建的长白山庙故址。

2017年度发掘结束后,除水井与城外窑址外,我们已经大体完成了对城内主要建筑要素的发掘,掌握了建筑组群的布局、主要单体建筑的形制与功能,对城内外排水系统的走向也有了初步了解。围墙内中部偏北设置一回廊院落,带三瓣蝉翅慢道的门殿位于南廊正中,中轴线北部的工字殿为祠庙正殿,工字殿前殿月台转角处各有一露道通往东、西两廊,门殿与工字殿之间的轴线两侧各有一亭。其整体布局与以中岳庙(嵩山)、西岳庙(华山)等为代表的宋金时期皇家山岳祠庙非常相似,凸显了高规格。

金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效仿中原皇帝封禅五岳之举,始封长白山神为“兴国灵应王”,并在长白山北侧建庙奉安,春秋之际遣派官员前往祭祀。金明昌四年(1193,癸丑),金章宗为了表达对长白山的崇敬,又册封长白山为“开天宏圣帝”。关于长白山神庙建筑的布局,《大金集礼》有如下记述:“(大定)十四年六月,建毕正殿三间、正门三门,两挟廊各两间,北廊准上惟不设门。东西两廊各七间,东廊当中三间就作斋厅,神厨三间,并添寝殿三间,貯廊三间。”考古工作所见遗址的建筑布局及规制与文献记述基本相合。《续资治通鉴长编》记北宋时期宫观规制云:“凡宫观之制,皆南开三门,二重,东西两廊,中建正殿,连接拥殿。又置道院、斋坊,其宫宇之数,差减于宫”。

遗址建筑的布局正可与之对应,为更好地理解和探索宋金时期祠庙建筑的布局与规制和宋金时期礼制建筑的传承关系提供了第一手的材料。遗址选址经过精心考量,占有区域内最为高敞的地利,城内建筑轴线的南向延长线正对长白山主峰。

JZ1、回廊西南转角、与亭式建筑JZ6(上北下南)

JZ1鸱吻另一侧凤纹

JZ2及石墁庭院(上北下南)

JZ2台基东南转角螭子石

JZ3(上南下北)

JZ3北侧庭院地砖上的大片红彩白灰

JZ3室内地砖上出土的蓝彩木料(从东向西摄)

JZ3室内西北角(从东南向西北摄)

JZ4(下北上南)

外墙东南转角及排水系统(上为北)

高浮雕兽面瓦当

汉白玉玉册残块(癸丑)

兽头

铜饰件

该遗址是近年来发掘的保存状况最好、揭露面积最大、也最为重要的金代建筑遗址之一,也是东北地区辽金时期乃至全国历史时期考古工作中少见的高等级遗址,该遗址的发掘,是中原地区以外首次通过考古发掘揭露的国家山祭遗存;不仅是金代历史与考古的重要发现,也是边疆考古和北方民族考古的重大突破,对了解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认同,研究金王朝关于东北边疆的经略以及南北方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探索中华文化多样性、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吉林安图金代长白山神庙遗址

入选“201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


吉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