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
发掘单位: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州区文化委员会
项目负责人:孙勐
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2016年,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在通州区潞城镇开展了大规模考古工作,勘探122万平方米,发掘4万余平方米,发现汉代路县故城城址及其周边的墓葬群,清理古代墓葬1146座,出土各类文物万余件(套)。
遗址平面示意图
一、汉代路县故城城址
汉代路县故城位于潞城镇古城村。北京市文物研究所通过全面调查、局部钻探和重点发掘,基本确定了城址的位置、范围和形制。该城址平面呈近似方形,北墙基址长606米,东墙基址长589米,南墙基址长575米,西墙基址长555米,总面积约35万平方米。城墙基址残存高度约1.9-2.5米,底部宽约18米,顶部残存宽度约13-15米。在城址内北部清理出明清、辽金和汉代的道路遗存各一条,有明显的叠压关系,初步判断其为城内的南北向主干道。
路县故城城址平面示意图
在城墙基址外约25-30米处发现了城壕遗存,其走向与相对应的城墙基址大体一致,宽度约30米。在南城壕遗存外还发现一处大面积的汉代文化遗存。在南城墙基址外的东部进行了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清理出城壕、沟渠、道路、房址、灶、灰坑和瓮棺等。南城壕遗存呈西北-东南走向,上部残存的宽度约25米,底部残存的宽度为13-14米,残存的深度0.6-2.3米。另有两条南北方向的沟渠遗存,应是与城内和城壕密切相关的供排水系统。出土的器物以两汉时期的陶器、陶片、瓦片数量最多。
南城墙北侧剖面夯层
南城墙南侧剖面夯层
据《汉书》《水经注》《后汉书》等史料记载,路县设置于西汉初年,属渔阳郡;王莽改为通路亭,隶属于通路郡;东汉改“路”为“潞”,始称潞县。该城址就是两汉时期路(潞)县的治所。
二、以城址为核心的墓葬
以路县故城为中心,在2公里的半径范围内,发现了大量战国至明清时期的墓葬。2016年发掘的墓葬数量共计1146座,其中,战国-西汉墓葬163座、东汉-魏晋墓葬724座、唐墓89座、辽金墓葬29座、元代墓葬4座、明清墓葬138座。战国-汉魏时期的墓葬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包括土坑墓、砖室墓、瓮棺葬、瓦室墓等。砖室墓的数量众多,形制多样,可分为单室、双室、多室墓等,规模最大的是双墓道八室墓。
胡各庄村墓葬群航拍全景
唐墓中发现的唐成宗开成二年(837年)幽州潞县丞艾演墓,距离路县故城南城墙860米。据出土墓志记载,墓主人艾演葬于“潞县甄升乡,古潞城南一里平原”。艾演墓的位置和墓志的记载,是汉代路县故城城址的有力佐证。
三、路县故城遗址的价值
汉代路县故城城址保存较为完整,其形制和大小符合黄河中下游地区汉代县城的规制,对探索汉帝国北方地区和幽蓟地区基层社会的主要架构、管理机制和组织形式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考古价值,并会填补汉代县级城址考古的学术空白。
出土遗物
以路县故城城址为中心呈环状分布的墓葬,数量众多,形制多样,时间延续性强。二者在时空关系和文化联系上,密切相关,互为支撑,可形成立体、完整的研究资料。
铜印章
2017年1月9日,北京市政府正式批准对路县故城城址进行原址保护,建立遗址公园,并配套设立博物馆。路县故城城址成为北京地区首个以汉代城址为主体建立的遗址公园,也是北京地区首个在城市基本建设的考古中完整保护下来并建立遗址公园的大遗址,这将极大地推动北京乃至全国考古和文物保护事业的深入发展。
北京通州汉代路县故城遗址入选“2016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图文摘编自申报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