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数字技术助力革命文物“活”起来
——东北烈士纪念馆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
日期:2022-04-29 作者:徐秀丽 字号:[ ]

哈尔滨车辆厂参加中东铁路大罢工时使用的汽笛,党员马骏用过的铜笛,杨靖宇少年时的作文《战区灾民生还时之感想》,赵尚志用过的手枪,东北抗联朴英山小部队使用的电台,董存瑞荣获的“毛泽东奖章”,1955年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誓词,1959年大庆油田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使用的喷油嘴……日前,东北烈士纪念馆通过评估馆藏革命文物分布情况和保存现状,从馆藏万余件/套藏品中挑选出350件/套亟需数字化的珍贵文物完成三维数字档案建设。

三维数字建档工作是在纪念馆会议室内文物数字采集区完成的。几位年轻的藏品管理员和技术员在文物库房、展厅和会议室来回忙碌着。宽敞的会议室被分隔成文物三维扫描区、纹理拍摄区、后期处理区、文物存放区、信息登记区,工作人员为一件件珍贵文物建立起完整、准确、永久的三维数字档案。

“东北烈士纪念馆自建馆以来通过征集、发掘、调拨等渠道,藏品资源经历了从无到有、聚少成多的发展历程,逐步形成特色鲜明的以东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烈士遗物为核心资源,辅以全面反映东北近现代历史的文物藏品体系。与此同时,还十分重视收藏反映东北地区尤其是黑龙江地区近现代历史重大事件、著名人物的文物、实物资料。”东北烈士纪念馆馆长刘强敏表示。

近年来,东北烈士纪念馆探索实践将数字技术优势和馆藏革命文物保护展示相结合,初步形成以数字化为技术手段,以“科技+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的模式。

此次三维数字采集,一方面针对实物文物采用先进的三维点云数据与高清数字图像采集技术,完整、全面、准确地记录文物的几何信息和纹理信息,再通过去噪、补型、封装、拓扑、贴图等几个步骤,构建起实物文物的高精度三维模型;另一方面针对纸质文物采用高清数字扫描设备进行逐帧拍照扫描,最大程度地还原文物色彩并保留最原始的细节,构建纸质文物高保真数字图像,形成多形态的文物数字档案。

从革命文物的保护、管理与利用角度出发,东北烈士纪念馆构建了跨平台馆藏文物数字资源管理系统,实现藏品业务的数字化管理,丰富文物信息管理内容,完善藏品征集管理、信息管理、账目管理、保管管理、注销管理、数据查询、统计等功能建设。借助移动端密切监测文物进出情况、相关信息及馆藏状态,进行文物多层次、多方向、立体交叉的文物信息资源权限控制,对馆藏珍贵文物状态进行系统化、科学化动态管理,克服空间、时间及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实现馆藏红色资源共建共享和广泛传播,促进了红色文化的研究和发展。

“这台缝纫机是美国制造的‘辛格尔’牌,机头内部锈蚀严重,挑线杆断缺,机头外形尚完好,表面黑漆大部分脱落,为国家一级文物。它是1936年春东北抗日联军第六军在一次攻打集镇战斗中,从敌人手中缴获的……”这是一套多媒体文物数字互动魔墙正在讲解文物故事。多媒体互动魔墙通过裸眼多视点3D显示技术,把显示屏内的馆藏文物三维模型与显示屏外的实景空间展示布局从形式和内容上紧密结合起来,从颜色反差、画面深度、比例透视等多方面进行空间设计,让观众的临场视觉与已有记忆产生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个虚实有序的立体视觉空间。再结合红外动作感知系统,实时获取观众肢体动作信息,控制馆藏文物三维模型跟随动作指令进行变化,创造生动有趣、亦真亦幻的逼真视觉效果。

观众站在多媒体互动魔墙屏幕前方,不需要借助眼镜、头盔、操作手套等外在设备,也不需要触碰按钮、操纵杆、屏幕等任何辅助指令设施,简单自然地挥动手臂凭空抓取文物图标就可激活对应文物。文物立体浮现在观众面前触手可及,语音讲解同时发声。通过左右挥手、上下挥手、双手开合等简单动作指令,即可实现对眼前文物的旋转、移动、缩放控制,整个操作简洁流畅。观众在自由探索中仔细观察文物、了解文物故事,激发观众的参与热情,在互动中获得沉浸式感官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效果。

掌上体验也同样方便快捷。东北烈士纪念馆官方微信公众号以馆藏珍贵文物为素材,开发设计了虚拟文物互动展示嵌入式小程序,文物数字展示模块、信息展示模块和文物互动游戏模块等均可随时随地浏览,实现“掌上文物”一点通,更好地了解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

东北烈士纪念馆多媒体文物数字互动魔墙、虚拟文物互动展示小程序等线上、线下展项已于4月面向公众推出。“这些科技手段拉近了公众与文物之间的距离,提升了公众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增强了公众对文物保护的认同感,更有助于调动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刘强敏说。

(徐秀丽)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