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安阳殷墟(含洹北商城、后冈遗址)

殷墟为商代晚期都城,为古代文献所记载,并得到甲骨文与考古发掘所证实,其把中国信史往前推进了近千年,成为中国考古学的基石与原点。殷墟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顶峰阶段,系统的文字、成熟的礼制、完备的国家治理体制、高超的科学技术等,无不彰显中华文明的伟大与辉煌。殷墟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史中最重要的节点,是中华文明连续不断、多元一体的核心。同样是世界文明史中重要的一环。殷墟是中国考古学的摇篮,一部殷墟发掘史,半部中国考古学史,一代又一代考古学家从这里走出,为中国考古学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也把考古发掘技术推广到全国。

殷墟考古发掘,是中国考古事业中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考古发掘。发掘始于1928年,此后连续10年进行了15次发掘,特别是在宫殿区、王陵区考古发掘中取得重要成果。1935年,殷墟取得前内政部、教育部颁发的首个“采取古物执照”,确立了具体发掘项目的中央管理体制。1950 年恢复殷墟发掘后,发掘工作持续至今,几乎没有中断。在甲骨窖藏、殷墟都邑布局、手工业生产、族邑聚落、城市道路等多个方面均取得突破性进展;作为殷墟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后冈遗址内仰韶、龙山、殷墟文化“三叠层”在中国考古学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洹北商城则极大地填补了郑州商城与殷墟之间商代中期都城的空白,完善了商文化编年体系。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董作宾、李济、梁思永、郭宝钧、石璋如、周永珍、安志敏、郑振香、杨锡璋、徐广德、唐际根、何毓灵、牛世山、岳洪彬、岳占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