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巫山大溪遗址

大溪遗址是长江中上游地区最早发现和确认的考古学文化,是大溪文化命名的典型遗址。遗址历经8次考古发掘,发掘面积超10000平方米,发现了墓葬、祭祀坑、房址、灶坑等各类遗迹遗物。大溪遗址陶器可分4期,不同时期可见仰韶文化、油子岭文化、玉溪上层文化等多元文化因素影响,其石器、玉器和骨器制作已呈现专业化分工。墓区内揭露有直肢葬、二次葬、俯身葬、屈肢葬等多种葬式,不同形式的屈肢葬演变方向清晰;墓葬区内发现有大量的器物坑、狗坑、牛坑、鱼骨坑、龟坑,墓主装饰特色鲜明,晚期墓葬随葬品已有一定的等级差异。遗址出土的肖型动物、玉器和大石斧等亦颇具特色,从出土遗物看,遗址先民主要从事采集和渔猎活动,农业处于辅助地位。大溪遗址对探讨长江中上游诸考古学文化的交流与互动有重要价值,对研究三峡与峡区外大溪文化遗址间资源互补、产品交换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对认识大溪文化葬式的发展演变规律、讨论当时的祭祀行为和原始宗教信仰有重要参考作用。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长江流域文物保护委员会文物考古队、四川大学历史系、四川省博物馆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白九江、邹后曦、林向、杨有润、方刚、李大地、董小陈、张光敏、蒋晓春、徐克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