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天门石家河遗址

石家河遗址群主体区域约8平方公里,40多处遗址点连接成片,主体年代跨度距今约5900-3800年,是长江中游地区延续时间最长、面积最大、等级最高的史前都邑性聚落群。作为长江中游新石器时代晚期文明中心,特别是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石家河古城,以及夏纪年时期的肖家屋脊文化(后石家河文化)的发现与确认,对于探索长江中游在早期中华文明进程中的地位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石家河遗址是湖北乃至长江中游地区最早开展考古发掘的遗址之一,是著名的石家河文化的命名地。自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石家河遗址考古工作已走过60多年的探索历程,是区域文化序列与谱系构建的重要支撑,先后出版了《肖家屋脊》《谭家岭》《邓家湾》3本报告和《石家河发现与研究》等成果,该遗址分谭家岭城时期(距今5900-4800年)、石家河城时期、肖家屋脊文化时期(距今4200-3800年)3个时期。该遗址发现了大量见证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实物资料,并在探索人地关系、生业技术、社会组织、意识形态等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从1950年代中期首次发现与发掘、构建区域文化序列,到1980年代后半期通过聚落形态探讨社会组织,再到文明进程研究,石家河遗址走过了一个逐步深化认识的过程,这是与我国考古学理论、方法的发展紧密相联系的。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北京大学考古系、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天门市博物馆、荆州博物馆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张云鹏、严文明、王劲、赵辉、张弛、张江凯、杨权喜、张绪球、孟华平、刘辉、方勤、向其芳、李晓杨、钟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