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遗址的发现,第一次揭开了长江流域特征鲜明的史前文化的面纱。屈家岭遗址是研究屈家岭文化形成和发展的代表性遗址,见证了长江中游地区史前文化发展的辉煌阶段,也是湖北考古的起点,1955年2月、1956年6月-1957年2月,分别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第一次和第二次考古发掘,这是湖北地区进行的首次科学考古发掘,初步了解遗址的文化内涵。此后,出版了湖北第一部考古报告《京山屈家岭》,提出长江中游地区第一支考古学文化——屈家岭文化。1989年,对屈家岭遗址进行了第三次考古发掘,主要清理了13座油子岭文化晚期的土坑竖穴墓和两期文化堆积,其意义在于提高了屈家岭遗址的年代上限并找到了屈家岭文化的主要来源。
2015年至今,启动屈家岭遗址第四次考古工作。第四次考古工作,完善了屈家岭遗址的文化发展序列,即由早到晚历经油子岭文化、屈家岭文化和石家河文化三个发展阶段,基本涵盖了江汉平原史前文明的主要阶段。整体把握了遗址的聚落布局和演变,明确了屈家岭遗址点油子岭文化时期和屈家岭文化时期的主要功能分区。屈家岭遗址聚落等级高,规模巨大,结构完整,文化发展连续性强,影响深远。出土的石家河文化及屈家岭文化晚期铜矿石,含铜量高达94%以上,为探索我国史前矿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重要线索;与祭祀活动相关的四耳器和筒形器的出土,反映出屈家岭遗址聚落等级的高级且特殊地位。大量出土的油子岭文化时期碳化粟,为长江流域关键地区发现最早的粟作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