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南海I号”沉船

  “南海Ⅰ号”沉船位于广东省台山、阳江交界海域,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现。该沉船是迄今中国水下考古最为重要的发现,亦是海上丝绸之路上非常重要的遗迹。沉船的船体结构基本较好地保存于海泥之下,船载货物非常丰富,发现时即出水大量精美瓷器和金银器等遗物。同时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在相关的文物、船体、社会关系、生态环境等诸多方面蕴藏的极其丰富的古代信息,对于开展我国古代造船技术、海外航运、对外贸易中的物质文化交流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碰撞研究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同时,“南海Ⅰ号”是广东也是中国珍贵水下文化遗产,更是全人类重要水下文化遗产。因此,从“南海Ⅰ号”早期的发现和水下考古调查工作开始,“南海Ⅰ号”考古队就已有意识开展跨国交流展示。从20世纪90年代中日合作调查、展览,到后来整体打捞后的韩国、德国等都有陆续的交流合作,此后也将有更多的海外交流计划。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中国历史博物馆、日本国水中考古学研究所、中国国家博物馆、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广东省博物馆、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俞伟超、田边昭三、张威、孙键、魏峻、刘成基、崔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