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王城的考古工作自20世纪50年代至今已开展六十余年。考古工作明确了宫殿区、王陵区、手工业作坊区、仓窖区等城内布局,布局充分体现着《管子·乘马篇》“因天材,就地利”、《周礼·考工记》“面朝后市”的建都原则,东周王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影响。而各时期墓葬分期较为明晰,为东周墓葬的断代提供了考古学标尺。
其作为我国早期都城遗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尽管春秋时期诸侯称霸、王室衰微,但东周王城作为天子之都的重要意义,远非列国都城所能比拟,东周王城规模宏大、规划有序的宫殿礼仪建筑群,城市规划中“面朝后市”的布局设计,王陵区中“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的车马制度,丧葬制度中的列鼎制度,埋葬制度中的公墓、邦墓制度和昭穆制度等,均涉及博大精深、影响深远的中华礼乐文化,为研究周代政治、经济、文化和整个城市发展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长期以来,关于王城与周的关系、东周王陵的认定等历史问题存在着不同观点,通过东周王城持续六十余年的调查、发掘与研究,对这些东周史实有了历史与考古整合后的初步系统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