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汶口遗址是大汶口文化的命名地,是黄河下游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在中国考古学史上占据举足轻重地位。1959年首次发掘,清理133座墓葬,出土随葬器物与中原仰韶文化面貌不同,具有独特的东方特色,20世纪60年代初提出了大汶口文化命名。证实了山东龙山文化是一支有独立来源的文化,从而打破了当时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仅有仰韶、龙山两支考古学文化的认识,东、西地区应是两个独立文化区,刷新了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认识。后随着有关考古资料的日益丰富,特别是1974年、1978年进行的第二、三次考古发掘,大汶口文化的内涵得到进一步明确。大汶口遗址前后延续的文化发展序列实证了海岱地区史前文化谱系的清晰脉络。遗址内涵丰富,延续时间长久,文化序列完整。为山东龙山文化的本地来源找到线索,不仅从地层关系和出土遗物上找到了大汶口文化承袭自北辛文化的明确证据,并且将大汶口文化早、中、晚三期的文化面貌进行完整补充,为构建并完善海岱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支撑。大汶口遗址的发掘成果为研究史前社会复杂化和文明起源问题开辟了道路并提供重要依据。大汶口文化中晚期墓地表现出的强烈贫富分化差距引起了学界广泛讨论,开辟了我国探索文明起源的道路。大汶口文化时期是海岱地区探索中华早期文明起源的关键时段,大汶口遗址的发掘成果为此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