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

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新石器时代中心聚落遗址。遗址于1985年发现,村民万传仓在村北发现玉器,报告时任乡文化站站长的李余和,随后考古工作者杨德标和张敬国随即赶往凌家滩进行实地调查。先后历经12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6000平方米,发现祭坛1处、墓葬68座、环濠2处、大型红烧土遗迹1处。凌家滩遗址的布局有明显的规划,目前认为,遗址主要生活区、大型墓葬区各自独立,有内、外两条濠沟。其中内濠以内是主要的生活区,属于典型的沿河而居的形态;内濠以北为大型墓葬区,处在岗地的最高点,以一处略呈方形的祭坛为核心,在祭坛之上和周边,分布着数十座墓葬,其中级别较高的大墓主要分布于祭坛南侧一线,随葬品以玉石器为主,比较有代表性的玉器有人、龟、版、鹰、龙、猪等。凌家滩手工业、农业比较发达,玉石器制造已出现切割、琢磨、钻孔、抛光等一整套技术,基本具备了后世玉器制造的绝大多数技术。水稻生产也较为发达。凌家滩是中国史前制玉的第一个高峰,也是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同时期最大的超大型聚落,是探索多元一体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重要节点。2013年,凌家滩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立项。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含山县文物管理所、含山县凌家滩遗址管理处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张敬国、吴卫红、张小雷、蒋楠、靳永年、贾庆元、胡欣民、何长风、祁述义、刘锋、程京安、杨竹英、郑宏、石建城、徐红霞、刘松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