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青浦崧泽遗址

崧泽遗址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古文化遗址。1957年被发现,1960至2014年曾经进行了多次科学的考古发掘。1960-1970年代试掘和两次发掘,发现部分春秋战国时期和新石器时代的居住遗迹、石器制作场地等,清理了100座属于新石器时代的墓葬。1979年,根据崧泽遗址的考古发现,考古学家提出了“崧泽文化”的概念,这是上海地区用本地地名命名的第一个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崧泽遗址是上海最早有人类居住的地方之一,发现了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马桥文化、周代至唐宋等时期文化堆积,考古出土大量遗物,获得了一批重要的考古材料,被称为上海远古文化的发源地。因崧泽遗址而命名的崧泽文化,是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的重要一环,绝对年代距今约5800年-5300年,它是联结马家浜文化和良渚文化的重要环节,开创了承上启下的崭新时代。崧泽遗址的发现对研究马家浜文化的去向、良渚文化的来源等问题提供了科学资料,同时,为研究中国早期文明起源、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和上海史前史具有重要意义。2014年,上海崧泽遗址博物馆开馆,集中展示了崧泽遗址历年发掘成果。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员会、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上海博物馆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黄宣佩、张明华、宋建、周丽娟、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