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武安磁山遗址

磁山遗址代表的磁山文化是第一处以河北地名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发现于1972年,从1976年至今,考古工作者在磁山遗址进行三个阶段的考古发掘。

其发现改变了过去所谓“彩色陶器”和“单色陶器”的文化面貌,确认了一支早于仰韶文化的考古学文化,将新石器时代遗存的年代上溯至8000年左右,填补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研究的空白,使我国新石器时代形成“磁山文化、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比较完整的系列

和链条,拉开了我国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考古的序幕。

磁山遗址窖穴里发现丰富的粟和黍,确认已经存在人工栽培粟和黍作物,将粟和黍人工培育、种植的时间大大提前,磁山遗址也被确立为“世界粟的发祥地”。

遗址发现动物骨骼丰富,经鉴定,存在大量家鸡、家猪、家犬等骨骼,对家畜、家禽的起源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该遗址出土的家鸡骨骼是已知世界上最早的家鸡,对家鸡的驯化和起源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历年主要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邯郸市文物保护研究所、武安市文物保管所等 历任发掘领队及主持发掘者、主要参与发掘人员:孙德海、乔登云、高建强、段宏振、张治强、罗平、刘勇、王爱学、王立军、薛玉川、翟中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