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村遗址位于山西襄汾县丁村一带的汾河河畔,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北京周口店以外地区发现的首个大型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我国正式发掘的第一个露天旧石器遗址。60多年来,在考古工作者持续不断的努力下,发现了距今50万年至2万多年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石器地点及遗址一百余处。
该遗址发现于1953年,1954年首次调查发掘出土介于北京猿人和现代人之间的“丁村人”和2005件石制品,成为我国旧石器时代中期的典型代表。1976-1980年第二次调查发掘,将丁村遗址的分布范围由原来的的汾河东岸Ⅲ级阶地11个旧石器时代中期石器地点扩展到汾河两岸Ⅳ、Ⅲ、Ⅱ三个阶地包括旧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遗址群。2013-2018年第三次调查调查发掘,在丁村以东黄土台塬地域发现了多个原地埋藏的旧石器时代早中期文化遗址。出土数量丰富的石制品、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等,并发现地震裂缝、石器制造场等遗迹现象。
丁村遗址内涵丰富,其石器工业特征鲜明。早期和中期以锤击法为主要剥片方法,石核类型多样,包含以角页岩原料为主的大石片砍斫器、三棱大尖状器、斧状器、刮削器、锯齿刃器等有刃类石片工具和以石灰岩砂岩为主的石球狩猎工具两个技术体系;至2-3万年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出现了以燧石等精细原料制作的细石器工艺技术,更加丰富了丁村遗址的文化内涵。
丁村遗址作为中国人第一次独立主持发掘研究的旧石器遗址,开创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方向,对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和持久影响,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旧石器考古事业的发展。对于构建中国旧石器文化的发展序列起到了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