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行业信息
视力保护色:
“文物认养”志愿服务的重庆实践
日期:2022-01-28 作者:渝 文 字号:[ ]

在重庆,活跃着一支上千人的文物保护志愿者队伍,他们通过“文物认养”的方式,将文物保护中的文物安全巡查、文物保护义务履行情况监督、文物价值传承传播等作为社会组织参与文物保护的主要内容,探索了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的新途径,在协助政府主管部门及时把握文物现状、传承社区“乡愁”记忆、激发群众文化自信等方面,塑造了重庆模式。

重庆市文物保护志愿服务项目自2018年正式启动以来,共招募到1350余名志愿者,其中有300多名志愿者参与到“认养”和日常巡护工作中。志愿者需要对其所“认养”的文物进行巡查,每月至少巡查一次,且需要在每月25日前,通过文物认养小程序提交巡查表,说明巡查情况及文物的保护情况等。志愿者们所“认养”的文物有100多处,其中涵盖了渝中区、沙坪坝区等10个区(县)。每名志愿者至少认养两处文物,而一处文物最多五个人认养。这样一来,每处文物将会在交叉巡护中,得到更好地保护。去年年底,“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获得第十三届中国青年志愿者优秀项目奖。

今年34岁的万思源是司法行政系统的一名工作人员,也是文物“认养”保护志愿者。

万思源从小在磁器口老街长大,对重庆的一砖一瓦都有着莫名的情感,并且希望知道这一砖一瓦背后所隐藏的“故事”。2018年,万思源主动认养了三处文物,分别是顺昌铁厂烟囱、黄位贤烈士纪念碑和通用机器厂电影院。“这三处文物离家近,方便平时巡查,且这三件文物之间在历史上还相互关联。”万思源说。通过网络、图书馆查询,他全方位了解自己‘认养’的文物,巡查中,他会将这些文物的故事讲给身边的人听,并通过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相关文章,让更多人来听这些文物故事,妥妥地成了这些文物的“代言人”。

2020年年底一次巡查中,万思源发现沙坪坝区陈家桥附近有一座墓,墓碑上的字迹严重风化,墓地周围还全是菜地和建筑工地,文物安全责任公示牌只是随意钉在一旁的树上。通过进一步观察,他发现这座墓的墓主人为黄兴将军的原配妻子廖淡如。万思源将此情况写入巡查报告。很快相关部门派了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情况,并进行了整改。现在,廖淡如墓地保护状况已经得到极大改善,沙坪坝区政府还在积极准备将廖淡如墓地申报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刘朝胜今年50岁,家住渝北区,本职工作是一名国企职员。他“认养”的文物分别是仁睦滩万寿桥、龙溪节孝坊、回龙桥等。他认真巡查,文物有任何“风吹草动”,他便会向相关部门反映,并协助相关部门解决。去年12月,刘朝胜在巡查中发现茨竹镇清代古桥回龙桥在某燃气公司的管道安装过程中,被施工方在桥墩上开槽安装管道,对古桥造成部分损坏。他立即对损坏部分进行拍照取证并整理成资料,第一时间发送回文保志愿者服务总队。随后,通过与文物保护相关部门反馈、沟通,最终督促施工方拆除了管道,并对损坏部分进行了修复,相关责任方也得到了相应的处理。

通过这样的“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让文保志愿者成为文物巡查的重要补充。

通过这样的“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及时发现并反馈文物安全隐患,实现文物保护的实时反应,变被动为主动。

通过这样的“文物认养”志愿服务项目,文物的历史文化价值得到了进一步传播,让更多人了解到文物的价值。

(渝 文)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