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沟革命旧址:追忆革命历史 赓续红色血脉

  • 发布时间:2021-09-23
  • 作者:李瑞

在陕西省榆林市米脂县城东南23公里处,有个普通的小山村,叫杨家沟。这里有着典型的陕北窑洞风格,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历悠久、民风淳厚。

1947年底,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同志率领中央机关600余人来到杨家沟村,在这里战斗生活了4个月,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战场,领导开展土地改革运动,主持召开了影响深远的十二月会议。

十二月会议旧址

9月1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杨家沟革命旧址,参观中共中央“十二月会议”旧址、毛泽东旧居、周恩来旧居等,追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辈丰功伟绩。

当天,杨家沟革命纪念馆副馆长、讲解员刘翠霞负责为习近平总书记讲解,回忆当时的情景,她仍十分激动。“在参观时,习近平总书记不时驻足凝视细看,从中,我们感受到他深厚的红色情怀和对革命先辈的深切缅怀。”刘翠霞说,习近平总书记的一言一行激励自己把红色故事讲出彩,让更多人牢记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

“习近平总书记的到来,充分体现了他对杨家沟革命旧址的重视、关心和厚爱,我们万分激动,深感荣耀。作为革命纪念馆,我们将牢记嘱托,充分运用红色资源,深化党史学习教育,赓续红色血脉。”杨家沟革命纪念馆馆长常天民说。

走进杨家沟革命旧址,仿佛回到了70余年前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十二月会议”旧址,朴素庄严。1947年12月25日至28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扩大会议,史称“十二月会议”。毛泽东同志在十二月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的重要报告,是“建立新民主主义中国时期内的政治、军事、经济各方面的纲领性文件”。

“十二月会议是在中国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关头召开的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会议,为解放战争取得全国性胜利指明了方向。”有关专家表示。

杨家沟革命旧址内的“新院”,原是本村开明绅士、陕甘宁边区参议员马醒民的祖宅,于1939年建成。进入院内,一座中西合璧的宏伟建筑展现在眼前,这里便是毛泽东和周恩来的旧居。

旧居内,书桌、地图、笔砚、油灯、锅灶、石磨、石碾、土炕,处处讲述着历史。

在这生活的120天里,毛泽东写下了40余篇文献及80余封电文稿。办公桌上的小展柜内,放着毛泽东撰写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等11篇文稿。也是在这间办公室,党中央和毛泽东指挥了全国解放战争和西北解放战争,领导了土地改革运动等。

在杨家沟居住期间,周恩来主要从事军事形势的研究和纠正土地改革中出现的“左”倾错误问题。在这里,周恩来起草电文稿及各类指示和批复近40篇,写下了不少著作。

如今的杨家沟革命旧址,风貌依然。这与多年来,国家文物局、陕西省各级文物部门对旧址的保护修缮紧密相连。

多年来,实施了张闻天、任弼时、胡乔木旧居,十二月会议等14处革命旧址保护维修工程,进行寨门前停车场、排洪渠工程以及环境整治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300多万元,大大改善了革命旧址的保护状况。同时,整合各方资金,完成陈家岔、申家硷、井家坪三处毛泽东旧居维修及标识碑设立等工程,对马明方故居、刘澜涛故居等进行保护维修和陈列布展,实施李鼎铭陵园与故居环境整治工程、消防安防工程。

杨家沟革命旧址于1978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杨家沟革命旧址共有可移动文物575件。

“保护好革命文物,是旧址管理者的第一职责。”常天民强调,杨家沟革命旧址近年来采取系列措施,对可移动文物进行了日常维护和温湿度监测,对纸质文物进行密封装袋保护,对展柜内的展出文物进行日常维护,对所有馆藏文物做了文物档案“四有”工作,有力保证了革命文物的安全。

为了将杨家沟红色文化所蕴含的价值要义更好地传播出去,常天民介绍,今年,米脂县举办了“伟大的战略转移——从杨家沟到西柏坡”主题巡展。巡展小分队沿着党中央毛主席当年从杨家沟到西柏坡的战略转移路线,进行初心之行,追寻红色记忆,先后在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晋察冀边区革命纪念馆和西柏坡纪念馆进行巡展。

此外,2018年,杨家沟革命旧址进行了“重走转战路,情系杨家沟”优秀文物进校园活动,先后在米脂中学、米脂县第三小学、榆林学院、榆林林校等校园进行展出。2020年开展“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延安精神”和“传承红色基因,牢记初心使命”主题活动,走进神东煤炭集团、榆林学院,进一步发挥革命纪念馆的社会服务与文化教育职能。

“这一系列活动对杨家沟的红色革命文化进行了广泛传播,扩大了杨家沟革命旧址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常天民说,活动也让参观者深刻体会和感悟红色政权是怎么来的,新中国是怎么来的,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这是举办这些活动的用意,也是今后推进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的着力点。

(李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