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2021年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展示 > 媒体聚焦

策划强 制作精 平台多 传播广

今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中,国家文物局发布了2021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推介项目和入围项目名单。这是继此项活动在2020年度取得良好反响后的第二次举办,短短一个多月的申报期内,即汇聚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文物主管部门和4家中央直属文博单位的134个申报项目,反映了以新媒体平台为主渠道的文物全媒体传播节目数量暴增、质量陡升的发展趋势;20多个入选的推介项目、入围项目和其他丰富多彩的线上传播活动,呈现了此类文物类大众传播精品策划强、制作精、平台多、传播广的显著特点,不仅令人眼前一亮、观有所获,更宛若阴雨初霁的天空中喷薄而出的一道彩虹,给一年多来新冠疫情阴霾笼罩下日益兴盛的文物题材云传播、云观览活动增添了激动人心的色彩。

从本年度推介活动和入选项目的总体情况看,文物类新媒体作品(节目)的一系列特色和趋势令人印象深刻。

一是量大质优、题材丰富,形式多样、平台给力,分享便捷、传播广泛,与抗疫形势紧密结合的云接力、云直播项目,配合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纪念宣传活动的红色文物题材精品节目风起云涌;云展览、云讲解、云课堂,纪录片、短视频、H5、条漫,以及以征稿、竞赛等文化活动为依托的新媒体传播作品,更是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繁盛景象。中国国家博物馆的“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在线接力”,实现了16个不同国家博物馆文物艺术精品传播的云接力,展现了不凡的国际视野和导向引领作用。

二是策划强、制作精,融知识性、情感性和创意性的精品项目屡见不鲜,凸显了文物类新媒体节目追求内容卓越、理念创新和技术精良的新特点。采取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高新技术手段,将多重技术方法与表现形式融会贯通,增进观众的沉浸感和体验感。“晋地宝藏·山西博物馆之旅”,以及《博物馆说》等品牌节目对一件件馆藏稀世珍奇的精彩演绎,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三是发挥重要文化遗产价值突出的独特资源优势,一改过去《百家讲坛》《考古公开课》的纯专业性、单一灌输性讲述模式,结合考古新发现、文保新热点,努力贴近公众,精心挖掘故事,使广大受众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接受传播,并意趣盎然,自觉热评、转发和分享。其中,三星堆、长城、莫高窟、大足石刻、秦兵马俑、海昏侯墓等“明星”资源+鲜活灵动的新技术呈现,使传统文化在融入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焕发了熠熠神采。

四是主动联络、入驻抖音、快手、微视、学习强国、新华网、人民网、央视频、B站直播间、今日头条、新浪微博、微信视频号,以及驶入各类官方网站、广播电视等通道,充分利用大众传播平台,实施移动互联状态下全媒体、立体化、不打烊的云存储,实现一次制作、多途分送、常态在线、反复播发的云传播,优秀作品(节目)十万、百万、千万级的阅读、转播量已属司空见惯,甚至累计上亿级次的传播力也屡有涌现,让文物所承载的“互联网+中华文明”之花开遍中国大地。

总之,随着文物发掘、保护和研究、展示工作的持续深化、不断拓展,中华文物全媒体节目正在迅速驶入互联网技术与新媒体交织的传播“高速路”。一批批主题鲜明、策划精准、制作精良、形式新颖、多途推送、广受追捧的文物题材新媒体传播项目,将如雨后春笋,蓬勃生长,知名度和影响力亦将不断攀升,文物传播助力中华文化增强自信、走向世界的脚步也必将日益加快、愈益坚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