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关注
视力保护色:
信息时代永久保存文博工作者工作资料的建议
来源:《中国文物报》 日期:2021-05-19 作者:李让 赵夏 字号:[ ]

回顾人类历史,其载体无不是一代又一代人生产生活的经历和故事,无不是人们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历史与个人与集体,如影随形,如何保存属于个人的、集体的乃至全人类的历史和文化记忆,便成了人类最关注的议题之一。

在以往的时代,能够“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的机会毕竟只是属于极少数人。无数的人默默地来了,又悄悄地离去。诗人泰戈尔的诗句,“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我已飞过”,是非常富有智慧和启迪的话语。

身处信息时代的今天,信息的提取和留存已经越来越容易。据报道,英国科学家研制出一种神奇的纳米结构玻璃光盘,可利用飞秒激光将数据刻入光盘。这种存储设备被誉为“超人记忆晶体”,存储数据长可达数十亿年,室温下甚至可以“无限”保存。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让更多人的更多信息安全持久地得以保存,可以预见几乎是完全可以实现的事情了。

不过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事例却让人深感痛心和无奈!近期恰好读到这样一则报道。一位独居先生近日归天,妻早几年去世,子女旅居国外。他辞世之后,子女遥控出售住房,遗物任由买主自行处理。可是,房间里保留着老人很多珍贵之物,如相册、奖状、日记、书籍等物品。那些证书,见证了老人一生的努力与荣光,从中级工程师到高级工程师,从劳动模范到技术能手;相册里珍藏着老人的父母、亲友、子女各个时期的照片;日记里记载着老人从15岁到70多岁的经历和感悟。这些老物件承载了这位逝去老人一生的重要时刻和美好记忆,购房者翻看着这些遗物,唏嘘不已!可是,卖房人却说都扔了吧!哎,老人的人生即使再精彩,人走了可能连子女都记不住了,他所有的珍藏和挚爱在别人眼里已经没有了意义,一世的酸甜苦辣也将随风而去!

这让我们联想到我们文博行业的一些专家学者。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几乎在这一领域倾注了一生的精力,基于长期的工作实践和理论思考,积累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和成果。有的可能已经公之于众,有的可能因为多种原因,还存储于办公室、家里或电脑中,也许是“结晶”,也许还只是“母液”或“半成品”,也可能还只是大量来不及精细整理的“素材”或第一手调研资料。

这些成果和资料,是他们勤勤恳恳工作的见证,甚至是他们一辈子的心血,其实也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是行业发展中一些重要工作的珍贵记录,还可能会成为“接班人”赖以继续前进不可或缺的凭借和基石,可是由于主人工作变动或者个人原因乃至自然规律,而不得不告别了。其中有些资料,尤其实物资料,由于主人有名,或本身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可能会被某些机构或者有心人“收藏”或“收购”;而一些电子资料就不好说了,甚至一些对行业工作极为重要的资料,都可能很快进入“垃圾站”,甚至瞬间灰飞烟灭,销声匿迹,实属可惜!这也是最让人担心的地方。

一个人从事一项事业一辈子或者很多年,总会留存下来一些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和资料。主人当然希望它们能够得以保存和传递下去,有益于他人或者回馈于社会,可是绝大多数因为眼前没有多少经济价值,或者接收无门,即使具有较高的学术传承价值,也可能在主人失去管理能力之后,随着亲人的“断舍离”,或者房屋电脑的置换等,不被收藏,不被珍视,从此消失殆尽。这也成了一些文博工作者心中的隐忧!

当然,也有一些幸运之人和幸运之事。记得有一位文博工作者离世后,他的老伴不顾孩子们的阻挠,将他电脑中的全部资料捐给了一家博物馆,留言说“只要是能妥善保存好,老头子也就永生了!”这种精神和情怀,值得敬佩。

综上所述,有感于此,在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我们建议:

一、有必要作为国家行为,有意识地、有组织地妥善保存文博工作者的资料资源,围绕事业的发展,谋划一套好的“制度设计”,长期引导和推进,而不只是完全凭借个人的高风亮节或者临时安排。

二、凭借国家之力,筹建专门收集、保存、管理、研究、利用文博工作者资料资源的档案馆,策划妥当的空间、路径和方法,使之成为他们所从事的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借助文博事业春天的到来,做好这一基础性工作,搭建好这一平台,使之成为集聚人气、资源、文脉的重要文化举措。一方面使得前辈们多年来收集的资料资源,有地方可寄可存,让他们安心甚至欣慰;另一方面做好后续的保存、管理、整理和传承,使之发扬光大。

如此,既不辜负贡献者的心愿,也能更好地满足学术发展和社会需求,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预期也许还会远远超越我们现有的认知和想象。不但个人的经历、记忆、创造和价值会跨越时空,集体的文化传承和人类的文明也将在永续的承继中走向更好的未来。《荀子·劝学》篇中有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一个国家、民族、地方、家族的文脉,一个行业的根基和发展,无不需要点滴积累的精神和前仆后继的接力与代代传承。

期待着,这一建议能够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使之能够从设想一步步走向现实。我们相信,国家层面的引导和示范行动,必将会得到行业内外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并带动和激发更多地方、更多人士的善意和创举。这些人,这些事,日积月累,最终会汇入祖国灿烂文化事业和悠久历史的江河湖海之中。如此广阔的天地,必将大有可为!

(李让  赵夏)(《中国文物报》2021年5月18日3版)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