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 > 建言献策

代表委员专访 | 袁靖委员:建设文化遗产领域
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科技基础条件是国际科技创新竞争的焦点,近年来,科技部、财政部等部门积极推动国家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工作。目前,我国形成了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和30个国家生物种质与实验材料资源库。”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近来十分关注科技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应用。

“相较之下,我国文化遗产领域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明显落后。但文化遗产科技领域在实物和数据两方面的科技资源非常丰富。”袁靖举例说,人骨、动物、植物、冶金、陶瓷、玻璃、纸张和纺织物等遗存在内的文物科研标(样)本数量巨大,数以百万计。据初步统计,人骨遗存14万件/具,动物遗存158万件,植物遗存数百万件/粒;金属标本4万件,陶瓷标本约1万件,丝织品标本2000余件,纸张标本1500多件。科学数据资源方面,有关文物本体、文物赋存环境、文物保护修复监测等相关数据每年都在增长。随着考古发掘、文物保护和相关科研工作的推进,文物科研标本和科学数据的规模还在不断扩大。

袁靖认为,丰富的科学标(样)本和数据积累是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创新和考古研究工作的基础。但是,目前在国家层面尚没有建立统一的文物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并将其纳入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体系。

基于此,袁靖建议科技部、财政部将文物领域的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纳入国家平台的发展规划和布局,加快平台建设,加强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全面促进文物科技资源整合与共享。

在具体实施中,袁靖认为,应构建时空框架完善的文物科研标本(样品)资源库,建立全国跨机构共建共享机制。委托有条件、有基础的高校、科研院所和文博单位负责具体建设人骨、动物、植物、冶金、陶瓷、玻璃、纸张和纺织物等相关的科技文物资源子标本库和子数据库,规范而系统地整理科研标本的信息或数据,并实行计算机网络化管理,向国内相关科研院所、高校开放,推动我国文物科研标本和科学数据生产和保存的规范性、系统性和安全性的提升,实现文物科技基础资源的科学化管理、开放共享和价值增值。

(李 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