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中共一大会址:见证信仰与初心
日期:2021-02-08 作者:徐秀丽 字号:[ ]

“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这里是我们党的根脉。”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外景

上海兴业路76号,一栋建于1920年典型的石库门式样建筑,是中共一大会址所在地。百年前的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这里召开,来自7个共产党早期组织的13位怀揣着救国理想的热血青年,与两位共产国际代表出席会议。会议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正式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这里出发,开启了中国历史上最为波澜壮阔的征程。

中国共产党从最初的50多名党员,经过100年辉煌历程,现在发展成为拥有9100多万名党员的大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党时的每件文物都十分珍贵、每个情景都耐人寻味,我们要经常回忆、深入思索,从中解读我们党的初心。

1952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址纪念馆成立,中共一大会址修复并对外开放。1961年,中共一大会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建馆以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一直坚持广泛的征集革命文物,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收藏了12万件(套)重要的中国革命文物。

一件件文物、一份份史料,成为开启、了解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钥匙。

铭记信仰的甘甜

1848年2月,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共同完成的全世界共产党人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在英国伦敦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正式诞生。从此,这部闪烁着真理光芒的著作,开始与古老中国的命运紧紧相连。

五四运动的爆发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全文翻译并出版《共产党宣言》,成为一件紧迫的任务。

1920年初春,陈望道受上海《星期评论》社的委托,回到家乡浙江义乌县分水塘村进行《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工作。

为了躲避敌人的搜捕,陈望道避开亲友邻居, 躲在老家柴屋里,在泥地上铺几捆稻草当作凳子,再将一块铺板搁在两条长板凳上,既当书桌又当床。

母亲心疼儿子,煮了两个粽子,配上一碟红糖,叮嘱儿子趁热吃。陈望道全神贯注,竟把墨汁当作红糖蘸着吃了。母亲问道:“吃完啦,红糖甜不甜呀?”儿子浑然不觉,头也不抬地说:“甜,真甜!”4月下旬,陈望道终于完成这部经典著作的翻译工作。同年8月,《共产党宣言》初版印刷1000册,很快售完。

由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的出版,有力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创建工作。在建党初期,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都把该书作为教育党员和革命青年的基本教材。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的陈望道译《共产党宣言》(1920年8月初版本)全国仅发现11本,十分珍贵。

真理的味道是甜的。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援引这则故事。墨汁为什么那样甜?原来,信仰也是有味道的,甚至比红糖更甜。正因为这种无以言喻的精神之甘、信仰之甜,无数的革命先烈才情愿吃百般苦,甘心受千般难。

在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当时共产主义知识分子不可或缺的读物《共产党》月刊,把观众带回激情燃烧岁月的贺绿汀《游击队歌》手稿,藏有隐蔽战线故事的荣泰烟号店章,展现共产党人赤诚本色的李白修理电台用的工具,李大钊使用过的打印秘密文件的英文打字机……记录了为真理而奋斗的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守与赤诚。

用匠心守初心

一张方桌,一摞纸,一盘墨,毛笔、毛刷……很多革命文物的仿制工作在这里完成。对于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品保管部的赵嫣一来说,这是她的一方天地。

赵嫣一原本学的是经济,由于对文物保护感兴趣,研究生阶段跨专业考入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文物保护方向,2014年从复旦大学毕业后应聘进入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工作。

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藏有大量著作手稿、信件、日记、电文、题词等纸质文物。

“纸质文物,经过岁月的洗礼,有的文物原件早已泛黄发脆,为避免珍贵文物在长期陈列展示中受到损害,需要对原件进行仿制,用仿制件替代文物原件展出。”赵嫣一说,“文物能够保存至今,十分不易,我们要带着敬畏之心,保护好,传承好。”

《新青年》杂志的创刊号《青年杂志》《共产党宣言》《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红军临时借谷证》等,很多文物的仿制都是在赵嫣一手上完成的。

纪念馆中展出的仿制件,必须要“真”,才有资格代替原件展出,这既是对文物的尊重,对历史的尊重,也是对观众的尊重。

如何做到“真”,就是文物仿制要依照文物的体量、形制、质地、纹饰、文字、图案等历史信息,基本采取原技艺方法和工作流程,制作与文物相同制品。

文物仿制工作枯燥单调,一件文物少则几天,多则几个月才能完成仿制,但在赵嫣一看来却是受益良多,“仿制文物既保护了珍贵的文物原件,也能更好发挥革命文物的宣传教育作用,潜心研究每件文物的细节,更让我对革命先烈满怀敬意。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党的故事熠熠生辉。”

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

“讲述好建党故事,传播好红色文化,传承好红色基因”的“三好”标准是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宣传教育部对每一位成员的要求。这支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近日,被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授予“上海市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作为“党的诞生地”对外服务的窗口,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不断攀升的观众人数,宣教部全体员工时刻以饱满的状态、专业的讲解、精细化的服务,接待了近400万观众。

心有所信,方能行远。

“声情诵读 经典回眸——‘走进党的诞生地’红色诗歌名家诵读季”“‘最燃团课’微视频展评”“红色电影党课”“5G+VR镇馆之宝邀您云相约”“春华秋实,初心如一——四史教育飞上蓝天”等一系列“初心教育大课堂”活动,多元化的主题教育形式,让四史教育“鲜活”起来,让红色文化“鲜亮”起来,青少年坚定了听党话、跟党走的理想信念。

“中共一大会址是党的诞生地,对于每一名党员来说都具有非常神圣的意义,能够作为志愿者在这里服务既是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荣幸,也是我的梦想。”近日如愿成为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志愿者的张欢说。

上海市“党的诞生地”志愿服务队的前身,是1993年成立的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学雷锋志愿服务队。多年来,这支队伍始终牢记初心使命,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队伍规模不断扩大,服务类型不断拓展。

2018年以来,571名志愿者为观众提供志愿讲解2850余批次,服务观众296万人次,服务时长2.8万小时。

志愿者们年龄各异、经历不同,却有着相同的身份——共产党员,他们以良好的形象、卓越的风采为党的诞生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景。

同时,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充分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优势和党史资政育人的作用,与上海市十余所学校开展合作,将志愿服务与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融合打通,使党的诞生地成为青少年学习党史知识、修习道德品行、厚植理想信念的校外课堂。

2015年,中共一大会址成为上海市首批高中生社会实践基地。5年来,已有9所学校、980人次中学生在党的诞生地参与志愿服务,用理想之光照亮奋斗之路,用实践伟力开创美好明天。(徐秀丽)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