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保护传承历史文化遗产 弘扬北京优秀传统文化
日期:2021-12-14 作者: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字号:[ ]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召开的一场具有全局性、历史性意义的重要会议。连日来,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按照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委、市文物局党组部署,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深刻领会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的重要意义

十九届六中全会对党百年奋斗的“四个时期”进行了全面总结,尤其是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治国理政采取的重大方略、重大工作、重大举措进行了系统阐述,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内容作了进一步的精辟概括,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两个确立”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在文化建设上的历史性成就的内容,论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于中华民族和文化自信的重要性,我们要坚决把这一宝贵经验坚持好、运用好、发扬好,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切实增强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的政治自觉和使命担当。

振奋精神 深入谋划“十四五”时期北京文物考古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用党的创新理论指引和激励全体党员干部职工鼓起“闯”的勇气、强化“干”的劲头、保持“实”的作风,立足北京文化遗产资源和优势,力争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通过建设一库一平台、三化两中心、四站七课题,初步达到三个一流的目标,提升文物考古科研水平。

推动建设具有科研、观摩、教学、展示功能的北京文明传承基因库。下设北京古代体质人类学标本库、北京古植物标本库、北京古环境标本库、北京古代冶金标本库、北京古陶瓷标本库、北京古建筑构件标本库共六库。

打造全国领先的文物考古业务综合管理平台。强化考古和不可移动文物信息化基础建设,下设考古项目管理、田野考古数字化管理、考古地理信息系统等子系统(子数据库)建设,提升出土文物、考古项目档案资料、多规合一平台的管理能力和办理效率。

推进三化工程。一是构建规范化的考古管理体系,有条件的考古工地统一配备安技防设施、办公设施及移动保护大棚、宣传标语、规章制度、安全警示、北京考古标识等。二是实现数字化的档案管理方式,对考古原始资料、文物标本、古籍善本、老照片、古建测绘、设计档案等开展数字化工程。三是推进现代化的文物保护技术,借助现代高科技手段,更加全面捕捉文物蕴含的历史信息。提升文物安全评估、监测预警、巡查监管、预防性保护等装备性能质量。培育文物保护科技创新实验室,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文物预防性保护能力。

建设两个研究中心。一是燕文化研究中心,重点研究燕文化在中华文明历史进程中的重要作用。二是明清考古研究中心,开展以北京为中心的明清考古工作及理论研究。

破解现阶段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没有永久考古工作站的发展难题,建设路县故城、琉璃河、圆明园、上宅四处高标准的集考古资料整理和研究、文物修复和保护、科技考古和实验室考古功能为一体的工作站,形成北京东西南北四个方向都有考古工作站的布局。

开展七个主要课题。一是在三大起源问题(人类起源、文明起源、农业起源)上聚焦着力。加强北京在中华文化(文明)多元一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以及与世界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等方面的研究。二是扎实做好基础工作,进行北京五大流域区系聚落形态的考古调查。三是开展琉璃河、路城、金陵、圆明园等大遗址持续、主动的考古工作,整体谋划北京市考古遗址公园点位布局。四是以唐幽州、辽南京、金中都、元大都等北京早期城址变迁的考古学研究为重点的老城考古。五是燕山南北文化演变、燕文化、“三个文化带”、中轴线、长城内外生业形态、辽金考古、多民族融合统一、明清及皇家遗存考古等重点课题研究。六是古遗址、古墓葬及出土文物预防性保护、科技保护和数字化保护及科学展示研究。七是不可移动文物、博物馆研究。

通过以上努力,争取实现三个一流。一是实现一流学术目标。二是形成一流人才团队,培养一批在相关领域具有学术影响力和话语权的专家。三是建成一流设施,包括一流的文物库房、一流的图书资料档案室、一流的专门实验室。

坚守初心 努力探索开创北京文物考古工作新局面的路径

要实现新时期北京文物考古事业发展的目标,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自我革新,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学科能力建设,从全局高度、用长远眼光观察形势、分析问题,提升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

一是加强理论武装。坚持把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重要政治任务,不断深刻领会全会提出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增强开展文物考古工作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发扬严谨求实、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的优良传统,继续探索未知、揭示本源,为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贡献北京力量。

二是坚持规划引领。围绕全国文化中心建设要求,以《“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大遗址保护利用“十四五”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为引领,统筹全市文物考古资源,做好顶层设计,扎实履行好考古研究和文物保护两项职能。

三是加强组织保障。贯彻落实好中央编办《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和考古工作机构编制保障的通知》,科学设置内设机构,明确任务目标和工作职责,努力解决长期以来北京文物考古工作任务重、人手少、工作量大的问题,消解制约北京文物考古事业高质量发展和全面进步的瓶颈。

四是创新体制机制。充分发挥首都科研院所集中、专家集中优势,持续推进合作平台和机制建设。探索“考古基地+”“科研基地+”“互联网+”等创新模式,推进考古、文保与现代科技融合发展。开展重大项目协同攻关,在大遗址考古与研究、文明起源、科技考古、世界遗产监测等方面逐步开展多方位合作研究。加强省际合作,形成区域考古研究共同体,辐射带动华北地区历史文脉梳理。

五是建强驱动模式。以科技和人才为双轮,强化引擎拉动。同时加强学科融合,推动考古学、古建筑研究与相关学科联合攻关,以陶瓷、冶金、植物、环境等为先期科技考古发展方向,探索多学科交叉研究机制,提升考古发现与研究阐释水平。

(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