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博物馆之城夯实学习大国建设基石

  • 发布时间:2021-12-14
  • 作者:白杰

2020年,北京启动博物馆之城建设。不久前,一则《新鲜!首家社区铁路博物馆开馆》的公众信息吸引了我。11月23日下午,我走进了这家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六里桥街道的 “京铁家园社区铁路博物馆”。

这座融于京铁家园社区文化中心的博物馆,面积为400余平方米,占了文化中心总面积的28.5%,而且进入文化中心的人们都会先经过这座博物馆再去往其他公共空间。博物馆的展陈内容紧扣着“北京铁路”和“北京铁路人”两个主题,一件件乍看并不起眼的文物,却极富历史信息,展现着以北京为切入点的中国铁路,由积贫积弱中的探索到成为高铁强国的百多年发展史;一个个具体人物的物证与故事,让我了解了新中国铁路人的奋进与拼搏,而且这些人就生活在这个社区,同时也是这座博物馆藏品的贡献者。

在与博物馆工作人员的交流中,我了解到了关于这个博物馆的更多信息。首先,这座博物馆并非报道中所说的新鲜事,而是早在2007年就已在这个有着3690户13900名常住居民的社区里诞生了,只不过当时只有10个玻璃展柜、80平方米的展示空间,除了本社区居民,不为外人所知。当年这里只有300多件(目前3000余件)藏品,征集自50多位社区居民。藏品的所有者还是这些居民,社区居委会作为博物馆的主办方和藏品的日常管理者,向每位提供藏品的社区居民开具了借条。如今,14年过去,一些保有借条的居民已经作古,但他们贡献的展品依然展出着。在工作人员的娓娓介绍中,有三件事让我记忆深刻:一是这里收藏着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全的铁路路服,包括各个时代、各种款式和各个级别员工的路服;二是作为铁路系统最高荣誉的“火车头”奖章,一般每年全国只颁授20人,而面向社区居民征集时,竟一次性征得了10余枚;三是有一次工作人员在展厅(这里没有藏品库房)整理藏品时,无意中议论到60年代的路服扣子脱落不全,一位抱着孙子参观的社区居民随口说了句“等着,我家有。”没过多久,她拿来了26枚同款的纽扣,工作人员惊喜之余竟然忘了留下这位捐赠者的姓名。

当然,最令我关注的还是这样一家由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的博物馆如何做得如此有模有样、有声有色?梳理这14年的历程,我将其归纳为三个原因:一是居民的全程创意和作为居民自治组织的社区居委会的出面组织,使这座社区博物馆有了创生的原动力和稳定的组织力;二是身为社区居民的一些博物馆从业人员的参与操办与全情投入,使这里经历了一次真正意义的博物馆化历程;三是得到政府的肯定与扶持,六里桥街道办事处投资近200万元,对这个社区博物馆进行了升级改造,丰台区文旅局对其进行了必要的指导,它的全新亮相才有了“新鲜”信息传播。

在这个微型博物馆里,我学习到了有关北京铁路的知识,心中充满了作为一个北京人和中国人的自豪;了解到了生活在这个社区、我原本并不熟悉的人们的过往经历,对这里的社区民众充满了感佩与敬重。在北京博物馆之城的建设过程中,这座置身于社区、就在百姓身边的博物馆引发了我的思考。于是我在随后的时间里又探访了北京市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的北京空竹博物馆和位于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马栏村的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北京空竹博物馆是在当地政府和居民成功保护了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北京抖空竹”后,2009年由街道办事处主办和空竹文化协会参与运营的非遗主题博物馆。空竹博物馆和空竹文化节现已成为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品牌,广安门内街道也因此成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而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的保护,则是马栏村村民1997年自发捐赠红色文物,在村民委员会牵头推动红色文物腾退基础上创建的陈列馆,现已成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市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北京空竹博物馆让参观者学习了非遗知识,了解了居住在广安门内的人民是如何以行动传承和保护地方文化,并使之重新焕发生机的故事;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则以村民保护、原状陈列的方式,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故事,让人感知那段难忘的革命历程。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红色基因传承,中国文物博物馆事业迎来了发展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他特别强调“中国各类博物馆不仅是中国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当代中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我所参观走访的三座博物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都建在文化的原生地,都因原生地居民的文化自觉而建馆,都因社会、政府、专业人士的全力推动而兴馆,都因更广大人民群众的传播而扩大了文化影响力。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作出了“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刚刚召开的中央深改委第22次会议为“维护文物资源的历史真实性、风貌完整性、文化延续性”和“开展创新服务,使文物更好融入生活、服务人民”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如今,全国文博系统正在深化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国家文物局与北京市人民政府签署共建北京“博物馆之城”战略合作协议。如何更好地激发博物馆创新活力,建设好博物馆之城,现已成为北京博物馆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然而参与破题之人,仅仅是我们博物馆人吗?远远不够。建设博物馆之城需要各方面的广泛参与,而将一个个博物馆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紧密联系起来,正是在推动学习大国建设的宏观战略中,在服务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具体实践中,使“博物馆之城”建设主动融入大局,发挥独特作用,而使每一座博物馆都特色鲜明,充满活力,这才是推动博物馆事业整体发展的真正动力源泉。

一个善于学习的民族必然会立于时代潮头,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学习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思考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必须提高政治站位,调动社会、政府、专业人士三个方面的积极性、创造性,使博物馆之城建设真正以人民为中心,真正成为学习大国建设的重要基石。

其一是增强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苏东海先生提出,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之间是一种对抗性的“逆关系”,而城市建设与博物馆发展是一种和谐的“顺关系”。在日新月异的北京,从城市到乡村,保护身边文化遗产的行动,是一种文明实践,更是群众主体作用的发挥,以群众的主体作用建构博物馆之城,正是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体现。近些年,北京新增的社区博物馆、非国有博物馆已占到博物馆总数的23%,建设“博物馆之城”已纳入《北京市“十四五”时期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规划》,不久前北京市政府已制定出台《北京市鼓励社会力量兴办博物馆的若干意见》,有关配套措施正加紧制定。北京建设博物馆之城,既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也是激发城市文化主人保护自己的原生地文化,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具体行动。北京正在抓住老城保护和城市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等重大机遇发展特色专题博物馆,建设博物馆之城,以此推动这座城市古都文化、京味文化、红色文化、创新文化的永续发展,推动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实践。

其二是地方政府的统筹布局。在学习大国建设的战略实施中,在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的建构实践中,在落实《“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中,地方政府的统筹布局无疑至关重要。而将政府、社会、博物馆从业者统筹思考,发挥博物馆特别是百姓身边博物馆接地气、教化力,融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构建,推动其探索创新有活力、可持续的工作路径模式,则是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街道、乡镇政府应该着力抓好和做好的。社区铁路博物馆、空竹博物馆、冀热察挺进军司令部旧址陈列馆这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其实已将文化的原生地保护与社区的文化自觉与文明实践相融合,更与基层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建设有机结合了起来。

其三是作为当代博物馆人的历史使命。当下中国博物馆事业处于发展的黄金期,“十四五”时期的博物馆人尤其要做好五件事: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博物馆,抓好藏品保护创新与研究阐释工作;不断推出高水平原创展览,珍惜“风景这边独好”的机遇与优势,展现中国文博水平,为推动国际博物馆发展贡献中国智慧;博物馆社教项目合纵连横,既横向整合资源,又纵向连接社会,建构博物馆与社会联动共享的项目库,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供给侧的质与量;不遗余力推动世界文明互鉴,向国际社会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与此同时,当下的中国博物馆人要用心用力用情支持社会办馆,以贡献专业知识促各个博物馆之兴,使博物馆内保藏的文化遗产、文化力量得到最广泛传播,身体力行地参与保护身边文化遗产的行动,加入帮扶中西部地区文博事业发展的行动,以人民为中心,将推进文物保护与科技创新的发展历程,自觉融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征程,为建设学习大国作出积极贡献。

(白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