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 《中国文物报》 我的受益恩师
日期:2021-01-25 作者:白燕培 字号:[ ]

从2008年读考古学硕士听闻《中国文物报》以来,已过12载,那时还不曾把这份报纸作为工具书来使用。参加工作之初,虽单位有订阅,也是走马观花、蜻蜓点水,没有细致、深入地进行阅读、研究。直到2015年从事文物考古工作,才把《中国文物报》视为与《考古学报》《考古》《文物》等同样重要的专业刊物。我着重谈几点收获,与同行共分享:

《中国文物报》是了解区域考古的重要平台。比如,报纸对辽西考古的重要文博信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都陆续做了报道:《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召开代表会议》《辽宁省发现秦皇汉武东临碣石遗址》《辽西发现五千年祭坛女神庙积石冢群址》《朝阳北塔发现一批稀世奇珍》《兴隆洼聚落遗址发掘再获硕果》等。

《中国文物报》推动学术研究水平的提升,始终站在学术的前沿。《中国文物报》有一个栏目“文博百家言”,办得很好,虽然不是讲课,但是通过一些知名考古学者的治学经历,对青年学者的治学态度起到一定的激励作用,同时,它像导航仪一样指引着青年学者走向更高的科学高峰,它具有防止学人在学术上误入歧途,对推动学术科研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积极意义。

《中国文物报》不忽视专题考古研究,满足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里举3例:一例是《中国文物报》2001年7月8日第1-8版《收藏鉴赏周刊·人文奥运特刊》刊载了体育考古、体育史研究的内容;另一例是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特刊(《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3日第9-12版、2010年11月26日9-12版),再有一例就是文保科技创新奖专刊(《中国文物报》2010年11月19日第9-16版),这些专刊可读性强,专业性强,站在时代和学术前沿阐释科技及文保水平取得的成就,更体现了《中国文物报》注重专业化水平的初心。

《中国文物报》与时俱进,注重数字化模式的开拓,方便查阅,服务学者或文博工作者。此项工作曾多次开展过,一次在《中国文物报》成立20周年之时就曾开展过,不过那时候是光盘版;另一次是2011年开发的《中国文物报(2005-2009年全文检索数据库光盘)》;到了《中国文物报》成立30、33周年之际,开发了《中国文物报(1985-2015)》《中国文物报(1985-2018)》全文检索U盘,充分见证了文博事业和时代发展的脉动。

《中国文物报》的文章多次被入选高考试卷,体现了报社抓采编质量,及时捕捉行业热点的特性,也体现了学者们站在学术的最前沿进行学术问题探索的精神。《中国文物报》2020年5月5日展览专刊刊登的《博物馆直播大热的冷思考》一文入选了2020年江苏高考语文试卷(文科);2011年4月6日博物馆周刊所刊文章《博物馆:探求文物回归大众路》一文被2017年北京高考语文试卷所采用。这些体现了一方面公众对博物馆的关注,另一方面也是对文博人工作的一种肯定。

正是上述亮点,让《中国文物报》在我心目中逐渐占有了很高的地位,越来越觉得她的内容集广博性、学术性、知识性、趣味性等于一体,以快捷的方式不断地为读者或文博工作者提供各种文博信息,可读性强,是了解考古前沿信息、学术探索的重要窗口。创刊35年来,《中国文物报》版面设置不断改进,报道内容丰富多彩,涵盖考古发掘、收藏鉴赏、博物馆建设、文物保护、法治领域等诸多方面,不但有国内考古成就,亦包括世界考古的新发现,见证了中国考古事业乃至世界考古的蓬勃发展。

一报之师,受益匪浅。(白燕培)

>>>征文选登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中国文物报》是文博人的灯塔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