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文物局
河南地处九州腹地,道里均等,八方辐辏,在历史上长期居于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中国运河营建的重要源头之一。近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国家文物局的大力支持下,河南省持续加大运河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力度,全面挖掘运河遗存,有效保护运河本体,深入研究运河价值,不断创新运河表达,让沉睡地下的运河遗址应运更生,让流淌地上的运河水道生机勃发。

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
河南运河的历史久远。春秋战国时期,河南地区即先后兴建期思陂和沟通陈蔡等地的运河,特别是魏惠王开挖鸿沟,首次将黄河与淮河水系沟通。秦汉时期,河南运河继续发展,曹操在东汉末年修建白沟,初步奠定了黄河以北运河水网格局。这些早期运河为隋唐大运河的全面贯通奠定了坚实基础。隋唐宋时期,河南运河达到鼎盛。以东都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北至涿郡,南达余杭,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成为经国赋税、漕輓所出的大动脉。北宋时期,悠悠汴河更是支撑了百年东京梦华。元明清时期,河南运河时有兴废。历史留下的河南运河,在黄河以南的部分几乎已全部淤埋地下,成为长达数百公里的运河遗址;在黄河以北的部分则演变为卫河,直到上世纪70年代以前,仍是一川清流出新乡,过道口,经黎阳(浚县),走清丰,达天津,舟楫往来,货畅其流,繁荣了卫辉古城、道口古镇、浚县古城等一串运河明珠。“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正是河南大运河遗产的现实写照。
河南运河的价值突出。大运河在河南曾流经郑州、开封、洛阳、商丘、焦作、新乡、鹤壁、安阳、濮阳等9个省辖市的40个县(市、区),包含河道、河堤、码头、桥梁、仓窖、水工设施、祭祀建筑、运河城镇、沉船遗迹、记事碑刻等齐全的遗产类型。沿线被淤埋的运河河道本体和水工设施,形态完整,走向清晰,历史信息保存良好,具有较强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已探明的河道长度为686公里,遗产面积约 200 平方公里。沿线文物资源富集,有世界遗产5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62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59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66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个、名镇3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8个、名镇20个,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12个。

坐落在卫河(永济渠)上的浚县明代云溪桥
自大运河保护和申遗工作开展以来,河南各级各地按照国家统一部署,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投入其中,全力做好洛阳含嘉仓、回洛仓、通济渠郑州段等7个遗产区的各项工作,为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作出了应有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对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作出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后,河南省委省政府坚定政治站位,扛牢责任担当,迅速成立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暨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领导小组,设立省级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专项经费,开展顶层规划设计,完善相关政策措施,推动全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迈进了蓬勃发展的新阶段。
做好隋唐大运河遗址考古调查和发掘研究,是河南大运河遗产保护工作中责无旁贷的重要任务。为进一步加强全省考古科研力量,充分展示考古学发展成果,河南省把中原考古研究展示中心建设纳入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重点项目。该中心选址于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之南,占地约4.5公顷,近期已开工建设。随着近年来勘探发掘面积的增大,发现遗迹遗物的增多,对隋唐大运河的认识不断得到深化。通济渠商丘段新发现疑似石砌桥墩或码头遗迹1处、沉船遗迹4处,采集一批有刻“官”字款石材、石锚、船体木块等遗物。永济渠黎阳故城勘探出护城河、城墙遗址,黎阳仓遗址新发现仓窖60座,使已知仓窖增至152座。百泉书院为明代中州四大官办书院之一,其遗址位于卫河(永济渠)源头百泉湖东侧,目前已勘探5800平方米,发现较完整的房基、墙基等遗迹。会通河台前段已确认运河河道走向与规模,相关水坝水闸、运河附属建筑遗址等测绘完毕,并搜集整理了运河相关田野零散石刻文物。特别是自2018年11月开始,启动了开封州桥及其附近汴河遗址考古发掘项目。州桥是连接北宋皇宫至南城门的城市中轴线与横贯城区的汴河交汇处的水陆枢纽,是北宋东京城的标志性建筑。截止目前,发掘工作已取得丰富成果,揭露出汴河故道、金元河堤、州桥部分桥面,以及明末洪水遗迹、清代金龙四大王庙基址等,出土文物3万余件,对于研究大运河的修筑方式、运河管理运行机制等具有重要意义。

洛阳回洛仓遗址展示区
河南各地重视发挥大运河遗产的资源优势,加快推动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努力让文化遗产“活”起来。郑州市以大运河通济渠郑州段为依托,制定了建设古荥大运河文化片区的发展规划,旨在打造一个集文物保护、开发利用、生态提升为一体的区域,努力实现文物保护与民生改善协调发展。洛阳市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已开工建设,对回洛仓和含嘉仓遗址保护展示进行提升,围绕运河故道建设隋唐大运河遗址公园,山水相间、城水相依、林水一脉的运河风光将得以再现。滑县积极探索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新途径,采取“公助民建”的办法,对明清历史街区进行维修保护,依托老字号历史建筑成立运河古镇民俗展馆、非物质文化展馆等,依托大王庙建成民俗文化园,逐步打造集文化传承、文物保护、旅游观光、娱乐休闲和文化产业发展于一体的运河古镇。
河南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坚持保护治理优先理念,以大运河文化遗产、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保护为出发点,贯彻真实性、完整性保护原则,切实做好“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围绕“两轴三极七片区”空间布局,发挥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叠加的优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好运河千年文化故事,积极打造中原文化高地,升华河南作为中华文明核心腹地的重要地位和价值。

滑县道口镇古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