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下,我们坚守
日期:2020-08-04 字号:[ ]

这次疫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我国发生的传播速度最快、感染范围最广、防控难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这次疫情,也是一次世界危机、全球灾难。

对所有的媒体单位来说,如何应对这次史无前例的挑战,也是一次大考。

 

“将有效防控新冠肺炎疫情作为当前头等大事来抓,做好信息发布工作”,按照国家文物局党组的部署和要求,自2020年1月以来,中国文物报社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充分发挥行业主流媒体的作用,坚持出报出刊,强化移动优先,深化媒体融合,全力做好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和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宣传报道工作,营造出全国文物系统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打好阻击战的舆论氛围。

疫情带来挑战,抗击疫情也带来了机遇。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文物报社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的重要指示和中央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迎难而上,化危为机,在做好新闻报道的同时, 把握全媒体转型发展机遇,整合数字化资源,创新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与服务,推动文物资源在互联网环境下的展示传播和活化利用,在建设“以报刊传播为基础的全媒体综合传播矩阵,以内容服务为核心的综合服务平台”的转型升级之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周密部署,快速反应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在国家文物局领导下,中国文物报社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重要的政治任务抓好落实,成立由社长柳士发担任组长的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从春节前就迅速行动起来,组织精兵强将,形成特殊采编工作机制,将宣传重点迅速切换到紧张高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道模式。《中国文物报》、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以及报社所属各新媒体平台,多端齐发,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宣传热潮。

1月23日,农历腊月二十九,是《中国文物报》春节前最后一个编报日,报纸一版刊登了习近平总书记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进一步部署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新华社消息。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的通知》,局官网、局微信迅速编辑发布,打响了全国文物系统疫情防控的发令枪。

春节假期,中国文物报社负责运营管理和内容维护的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以及其他新媒体平台承担起首轮宣传任务。

1月25日是正月初一,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会议,研究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对疫情防控特别是患者治疗工作进行再研究、再部署、再动员,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1月26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工作领导小组会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精神,进一步部署疫情防控工作。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中共中央印发《关于加强党的领导、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提供坚强政治保证的通知》……局官网、局微信及时转发、推送,让文物系统广大职工第一时间了解到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

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召开党组扩大会议,专题研究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文稿一到,局官网、局微信就迅速向全国文物系统传递国家文物局的工作部署。

报社对文物系统防控疫情的报道也是早谋划、早行动。1月24日(除夕),社长柳士发布置任务,要求及时宣传弘扬文博人应对疫情的智慧和勇气。新闻采编中心马上落实,联系湖北等各地文博单位了解情况进行采访,在国家文物局和报社领导的指导下,充实内容,几易其稿,完成了反映文物系统防控疫情部署、全国博物馆临时闭馆举措和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的综合报道《全国文物系统积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在局官网、局微信推出。这是第一篇全面反映全国文物系统有力有序开展疫情防控的报道,受到广泛关注。

春节是一年中难得的长假,而今年却是个特殊的假期,从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和报社领导,到局网站、局微信编辑,进入了全天候工作状态。有的编辑在返乡探亲期间仍坚持远程在线办公。局官网、局微信相互配合,稿件随到随发,24小时不断线。每天凌晨五点,值班编辑就要起床查看当天《人民日报》,迅速进行编辑,赶在八点前发布;有时午饭或晚饭时间,稿件来了,就要放下碗筷马上坐到电脑前开始编辑或审核;有时接近午夜,稿件要求急发,编辑人员就要克服困意编出稿件,审核的领导也要打起精神,审校每一句话、每一个用词、每一个标点,准确、快速推出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这种快速反应、随时应战的状态一直延续下来,在这段特殊时期已成常态。

 

“网上展览平台”扩增,“云展览”服务大众

“博物馆‘云展览’是当下和未来创新融合文博线上线下服务,更好满足公众需求,推动文物资源活起来的重要方式和途径”。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接受媒体专访表示,面对公众的需求,以及数字网络、融媒体传播等技术的不断赋能,博物馆“云展览”将进一步发挥优势禀赋,迎来变革。

突如其来的疫情使全国各地的博物馆暂时闭馆。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党组扩大会议提出要求:“鼓励各地文物博物馆机构因地制宜开展线上展览展示工作,鼓励利用已有文博数字资源酌情推出网上展览,向社会公众提供安全便捷的在线服务”。为鼓舞各地抗击疫情的决心和士气,陪伴全国人民度过一个特殊难忘的节日,1月28日,中国文物报社协调各地文博单位在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紧急扩增一批现有的在线展览内容,通过新媒体和虚拟现实表现手段,满足各界公众足不出户在线观展的需求。

接到任务后,“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运营团队克服春节假期工作人员身处天南地北,部分团队成员尚处于居家医学观察期内的不利因素,通过线上充分沟通,迅速撰写出平台改版和内容扩增的初步方案。1月28日,通过局官网、局微信等多个平台发出倡议书,得到了各地博物馆的积极响应。

平台研发团队快速完成后台程序扩容、前台页面设计等相关工作;展览内容团队与各地博物馆紧密对接,处理各地博物馆推送的展览内容,为保证内容质量,每一条展览信息都要经过内容整理、文字编辑、设计加工、运行测试等多道“工序”才能顺利嵌入平台。2月1日,首批50个线上展览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上线运行,并通过局官网、局微信等平台向全网推送。2月3日、6日、17日、26日又分别推出了四批展览项目。在十多天的时间,累计推送了250个网上展示项目,其中包括在线虚拟展览项目、数字全景展厅项目和博物馆大数据平台和文物数字化展示项目。这批新上线的展览覆盖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涉及历史文物、革命文物、自然科学标本等多个门类的藏品和展品。

为便于公众查询浏览,局官网、局微信也将网上博物馆展览分批在局官网“文物要闻”栏目、局微信公布相关链接。编辑人员接到任务后迅速展开讨论,确定编辑方案。从展览名称、网址链接核查,展览截图、网址二维码生成、超链接添加,到随后排版设计,三审三校,工作繁琐,却有序进行。每一次推送,都需要团队密切配合,心无旁骛地工作五六个小时才能完成。为了能在第二天一大早推出,往往要忙到深夜。

2月1日,国务院办公厅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应用项目推送嵌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作为10个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题部门服务之一。2月2日,文化和旅游部将“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纳入“文旅政务疫情防控公共服务”专栏。

从2月1日到3月3日,在1个多月的时间里,“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分六批推送了300个博物馆网上展览。这些网上展览一经上线就得到在疫情期间居家防疫的网民们的欢迎。平台浏览量快速增长,目前已超过192万人次。《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北京日报》、凤凰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数十家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媒体纷纷对展览内容进行报道或转发。这是我国文物主管部门首次集中推送博物馆网上展览项目,成为“互联网+”背景下博物馆展示形式创新的标志性事件。

     

责任在肩,坚守阵地,开创在线编报新模式

在2月4日出版的春节后第一期《中国文物报》上,读者可以看到《求是》杂志发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文章《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的讲话》,看到国家文物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文物系统疫情防控工作,全国文物系统积极组织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报道。大家不会想到,这是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首次在线编辑出版的报纸。

《中国文物报》是国家文物局机关报,也是全国文博行业唯一综合性权威报纸,做好抗击疫情期间的宣传义不容辞。但春节过后疫情形势仍然非常严峻,为做好防控,报社无法聚集大量编辑人员,而且不少由外地返京的编辑人员仍处于隔离期。如何破解这个难题?报社党总支经过深思熟虑并请示国家文物局,决定非常时期应有非常举措,形成特殊采编工作机制,除美术编辑排版必须到报社工作外,其他编报人员,从版面编辑、专刊主编到值班主任、值班终审,都采取居家办公方式,通过“全媒体采编系统”在线上完成全部编、审工作。

与以往在报社编报相比,这种在线不见面的编报模式,对版面的编辑和稿件的加工要求更高,要求有更严密的协调组织,对全体编辑人员都是一次挑战和考验。

“要严格遵守报纸编辑出版流程规定和《中国文物报》编辑工作规则!”从2月1日起,报社总编辑李让(时任副总编辑)就对特殊时期、特殊条件下的报纸编辑出版进行了周密部署,要求全体编报人员在家中电脑上安装“全媒体采编系统”进行操作,从编辑、美编到主编,与每位相关人员进行沟通,对每一个细节进行落实,要求大家密切配合,环环相扣,确保报纸质量不出任何问题。

2月3日一大早,雪后初晴,报纸美术编辑就穿过车辆稀少的城市,从东五环外的家中赶到报社。这天的线上编辑、排版完全按事先周密的准备紧张而有序地进行。晚6点,完成报纸全部版面终审,值班终审李让签发付印时感慨地说:“非常时期,坚持出报。编报人员分散在各自家中,通过‘采编系统’完成全部编、审工作,这在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是第一次,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这是《中国文物报》编报工作模式的一次重要转变。在疫情防控形势吃紧的三个月时间里,《中国文物报》以这种工作模式坚持做到一期不落,一版不少,重要宣传内容全面准确,没有出现任何纰漏。

 

多媒联动,唱好文物宣传主旋律

抗击疫情以来,中国文物报社全力做好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重要指示的宣传,及时准确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发布国家文物局有关工作举措,报道全国文物系统开展疫情防控工作的最新进展,反映文物保护工作的各项新成绩,全力做好全国“两会”、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宣传报道。

今年4月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参观了西安交通大学交大西迁博物馆;在山西考察,到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吉林考察,参观了四平战役纪念馆。局官网、局微信第一时间推出相关报道。新闻采编中心及时策划采写,推出《致敬“西迁精神” 走进西迁博物馆》《弘扬“西迁精神”听党指挥跟党走》《牢记嘱托,保护好人类文明的瑰宝云冈石窟》《四平战役纪念馆再现撼人心魄的历史记忆》等多篇通讯报道。《中国文物报》要闻版及时跟踪刊发新华社等时政要闻、报社记者采写稿件、地方文物部门传达贯彻等内容。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冈石窟考察时强调“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的重要指示,中国文物报社派出报道组赴山西实地采访报道,连续推出《把“云冈学”立起来》《云冈石窟——坚定不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等4篇特别报道。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福建万寿岩遗址的保护工作,2000年1月,时任福建省代省长习近平同志作出批示,万寿岩遗址得以整体保护。根据中宣部部署,报社记者深入采访近年来万寿岩遗址的保护管理利用工作,完成通讯《让文化遗产世代传承、历久弥新——福建万寿岩遗址保护实践》。从5月17日开始,局官网、局微信和《中国文物报》第一时间刊登《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报道和评论及《光明日报》刊发的刘玉珠局长学习文章《加强文物保护 赓传文明薪火》。

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演讲六周年之际,《光明日报》刊登国家文物局胡冰副局长署名文章《以科学文明观引领文明交流互鉴》,局官网、局微信和《中国文物报》在第一时间转发转载。

今年全国“两会”,会期较往年缩短,因防疫需要记者无法到现场采访,因而时间更紧,任务更重。报社领导提前组织策划,制定采编方案。新闻采编中心记者共采写两会报道24篇,包括文物工作者热议政府工作报告、大运河保护、博物馆云展览、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特别策划5篇,专访了20位代表委员。《中国文物报》以3期8个版的篇幅,刊登时政要闻及来自文物界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提案议案合计31篇。局官网精心策划推出了“聚焦两会 关注文博”专题。局微信移动先行,第一时间发布“代表委员之声”。

2020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之年,中宣部启动“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主题采访报道活动,这是“决胜全面小康 决战脱贫攻坚”重大主题宣传。中国文物报社组织采写了一系列通讯报道,从7月1日起陆续在《中国文物报》、局网站、局微信、中国文物报强国号、中国文物报澎湃号刊发,对准基层,用小故事反映大主题,用小切口呈现大图景,用小变化记录大时代,讲述文物保护利用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后一公里,书写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时代新篇章的生动故事。

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和主会场严格控制规模,同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融合传播方式,通过5G网络对主会场、主场城市系列活动全程直播与话题推送。前方记者紧张采写有温度、有深度的报道,局官网、局微信及时发布,后方编辑和前方记者热线联系,一起圆满完成了主题活动宣传报道任务。

今年以来,中国文物报社按照国家文物局的部署,继续加大革命文物的宣传。近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公布。7月18日,局官网、局微信迅速转发《人民日报》刊登的刘玉珠局长署名文章《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初心使命》。7月3日,在国家文物局顾玉才副局长指导和革命文物司支持下,《中国文物报》推出“革命文物专刊”。

根据疫情变化,报社不断调整报道重点,创作出一批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的新闻作品,形成抗击疫情宣传报道的热潮。报纸各专刊加强策划,突出抗击疫情主题,从全国文物系统抗击疫情,恢复开放和复工,历史上的抗疫,对云直播、云展览的思考,科技考古助力疫情防控等多个视角推出一批高质量有特色的文章,传递万众一心、共克时艰的精神力量。

报社还充分发挥媒体矩阵传播优势,局网站、局微信以及报社所属媒体传播平台等渠道,多端齐发,形成合力。局网站制作推出反映文物系统抗击疫情内容的“抗击疫情 文博加油”专题,以及“众志成城 文物战疫——全国文物系统抗击疫情在行动”等多个专题展览;“文博在线”平台发布视频媒体、原创融媒体、改编发融媒体内容;“文博中国”微信公众号以战胜疫情和复工复产,历史上的抗疫为重点及时编发推送抗疫文章;“文物之声”微信公众号推出一批原创内容;“中国文物报”强国号、“中国文物报”澎湃号在抗疫宣传中影响日益扩大。

 

开创评选新模式,实现亿级传播

“五一”小长假,“假期云考古”让广大网友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灿烂辉煌和考古工作的魅力,呈现了全民参与的文化遗产“云共享”盛况,成为“五一”期间文化活动的新亮点。

5月1日下午3点半,报社总编辑李让戴着口罩,准时出现在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线上终评会的直播画面上,主持终评会开幕式。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30年来第一次采用线上会议+直播的“假期云考古”的全新形式。在假期的五天时间里,每天下午3:30至5:30,领队汇报、专家提问,千万网友通过网络直播观看这一年一度全国最高水平的考古成果汇报会,并与专家学者在线互动。

不同以往的会议形式和传播方式带来了空前的传播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直播首日,下午3:30至晚上6:00,阅读量就已经过亿——中国文物报社第一个单日过亿传播就这样诞生了!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感慨地说:“没想到会受到如此广泛的关注,这是迄今最为成功的公共考古活动!”

成功开创评选新模式的背后,离不开一群敢于担当作为的领导者和参与者。4月份,北京疫情防控形势仍然吃紧,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办与不办,何时办、如何办,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连续两次主持召开局长办公会,决定终评会以网络会议的形式举行并通过新媒体客户端直播,时间定在“五一小长假”,会场设在中国文物报社,向观众真实呈现一场考古盛会。

时间紧,任务重,而且是第一次。国家文物局的重视程度空前,4月29日,宋新潮来到中国文物报社指导检查筹备工作,5月1日至5日每天到报社主持终评会。文物保护与考古司、政策法规司负责人也都到场指导。报社也是全力支持,领导班子成员悉数到现场坐镇,抽调精干力量,保障会议顺利进行。

取得的效果超出预期:直播首日,仅央视新闻客户端及多平台账号、腾讯微视、新华云直播三家的在线观看量就接近500万,第二天突破600万,终评会的每日在线观看量一直保持在500万以上,截至5月7日中午,总观看量超过了4000万。与千万级的观看量所匹配的是以微博话题、头条专题为代表的亿级阅读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5月10日中午,仅国家文物局微博“中国文博”#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阅读量已突破9000万,今日头条#发现考古#接近7000万,央视新闻微博主持的三个话题突破7000万,陕视新闻突破7000万,中国之声380多万——总阅读量超过3亿!

由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同样吸引着业内外的关注。推介活动依托国家文物局政府网站“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对申报展览全部进行了网上展示,对大部分展览制作了网上虚拟展示、数字全景展厅,受到公众的欢迎。

5月16日,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指导下,本届终评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报社副总编辑李学良主持会议开幕式。终评汇报会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实体+网络”的模式。入围终评的29个项目代表进行了大会汇报,通过网络进行全程现场直播,因疫情防控的需要,湖北的两个参评项目采用“网上汇报+在线交流+现场直播”的方式呈现。以中国文物报社新华社现场云号、央视频号为主体,联合百度、腾讯新闻、抖音、今日头条、快手等10多家网络媒体共同参与,该推介活动首次实现了全网直播推送。各平台上下午两场直播观看总量超过2000万,使广大公众获得了异彩纷呈的博物馆文化云游体验。

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传播矩阵通过微博、微信、快手、企鹅号、喜马拉雅、今日头条等媒体平台,构建了完整的宣传推广体系,宣推图文、视频、音频、直播、话题、活动多个系列化宣传产品系列,并联合今日头条设置了#遇见展陈#话题。截止到5月26日,中国文物报社全媒体传播矩阵总流量50025947次,实现了行业重大活动的全媒体5000万量级传播。

中国文物报社强力提升直播能力建设,从以前的单网直播提升为多平台全网分发。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推介活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等提供了近30场全网直播,构建了中国文物报社直播平台矩阵,进一步提升了影响力。

 

开放合作,云上活动有声有色

除了“云展览”“云考古”, 还有“云直播”“云文创”“云课堂”“云讲解”……在抗疫期间,中国文物报社整合数字化资源,创新开展了形形色色的“云活动”,这些活动有声有色,渐入佳境。

线上“云活动”的举办也让中国文物报社锻炼了队伍,习惯于传统媒体传播方式的各业务部门编辑记者们互帮互学,从陌生到熟悉,在摸索实践中提升了自身能力,开阔了眼界,振奋了精神,在“成为全媒体人才”的道路上不断成长。

被誉为“天下第一剑”的越王勾践剑、享誉海内外的曾侯乙编钟、世界上最早的“冰箱”铜冰鉴……3月26日至31日,报社与湖北省博物馆共同推出“文物不言——等待复苏后的倾听”主题明星公益活动,以“艺人×文物×动画×纪录片”的形式,为大众讲述湖北省博物馆6件珍贵文物的故事,为抗击疫情万物复苏、步入新生加油助力。#文物不言#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1100万,6期活动总曝光量1亿159万。

5月18日,“云讲国宝”直播活动在恭王府博物馆举办,由报社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新媒体中心共同打造的“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正式拉开帷幕。报社副社长杨晓波表示,活动以“阐发文物魅力,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以可移动文物(展览、展品)或不可移动文物(世界遗产地、文物保护单位)为主要讲解对象,以网络微视频和网络直播为主要传播形式,是兼具讲解比赛和网络综艺节目双重属性的在线文物传播活动。直播中,中国文物学会会长单霁翔为网友云讲金瓯永固杯、瓷母瓶、《千里江山图》三件国宝背后的故事;恭王府博物馆馆长冯乃恩实地讲解,带网友云看王府景致。直播活动通过央视新闻客户端、央视频、哔哩哔哩、新浪微博、抖音、快手、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百家号等平台同步向全网发布,直播3小时内最高同时在线人数达到1403.2万,全网触达人数超过5000万,成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的一场“爆款”直播。

今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9周年纪念日,“云讲国宝”推出《鉴史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党史》。7月7日是全民族抗战爆发83周年,“云讲国宝”推出《鉴往知来丨跟着总书记学抗战史》。7月31日,为纪念人民军队创建93周年,“云讲国宝”推出《鉴往知来丨跟着习主席学军史》。7月8日,“国宝讲述人(云讲国宝)——全国文博在线讲解直播推介活动”初评会在京召开,32位专业赛道选手、32个业余赛道作品入围复赛。

敦煌研究院的九色鹿晴雨伞、上海博物馆的探秘古画国书册、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唐妞抱枕……在国际博物馆日期间,报社联手天猫新文创,依托淘宝直播平台举办了以“天猫新文创掌上博物馆”为主题的文创产品直播推介活动,“博物馆馆长天团”走进淘宝直播间,讲述结合馆藏文物创作的文创产品背后的历史故事。超过740万人观看了直播,同一时段最多在线观众达171万人,点赞数量超过224万次,推出的一系列文创产品得到网友的关注,价值330万元的文创产品销售一空,刷新了天猫博物馆文创卖货的销售记录。

在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场城市活动开幕式上,国家文物局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联合启动《文物赋彩全面小康——文物“潮”我看》大型融媒体活动,总台“央视频”5G新媒体平台推出了文物“潮”我看5小时互动直播节目,文博专家、文化学者通过互动访谈、视频连线等方式,展现了十余个文博单位丰富多彩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线下活动。7月23日,《文物“潮”我看》开播,以“短视频+移动直播”方式,展现祖国各地的文化遗产风貌、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和文博工作背后的故事。中国文物报社在国家文物局政策法规司指导下,与央视频团队对接,商洽确定对应工作内容,协调相关专家遴选,协助央视频与有关文物单位和文物专家沟通。

 

“云培训”好评如潮,助推文博领域学习热潮形成

在疫情防控期间,中国文物报社从文博事业发展大局出发,依托国家文物局文博人才培训基地,积极开展在线免费培训服务,推出的一系列基于互联网的线上培训,反响强烈,好评如潮,推动了文博领域的学习热潮。这是在特殊时期,针对培训形式进行的创新,是对整合行业智慧资源、惠及基层一线、提升总体水平的有益尝试。

疫情突袭,使原本计划春节过后开展的2020年培训基地线下培训工作无法进行。报社及时作出将培训工作整体调整到线上进行的决定。报社领导提出了网络线上培训课程要内容精练实用、讲授灵活多样、传播快速便捷的具体要求,希望能真正达到疫情期间服务大局,为文博事业办实事、做好事、鼓斗志的目的。2月中旬,报社传播与合作中心先期推出了讲解员线上培训系列课程,出乎意料,引来全国各地上万名讲解员报名,这反映出举办线上培训是符合特殊情况下文博行业的实际需求的。

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班是疫情期间报社举办的第一个线上培训班。经过调研和实践,最终确定利用企业微信平台进行线上直播授课,学员在专属微信直播群集中听课的教学模式。授课内容可以通过回放反复学习观看,还可以通过直播软件和教师进行互动。这种创新形式的培训得到了师生双方的充分认可,大大激发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

至6月20日,中国文物报社先后推出了全国博物馆讲解员线上培训班、博物馆文化创意线上培训班、博物馆网络传播在线培训班、文物鉴赏(清代青花瓷器)线上培训班、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在线培训班、全国文物新闻宣传实务线上讲座、博物馆陈列设计与展览项目管理高级研修班、全国文物安全防范线上培训班、中国世界遗产理念与实践线上培训班、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解读线上培训、文物鉴赏(元明青花瓷器)线上培训班等12个线上培训班。培训内容丰富多样,覆盖领域广泛,涉及博物馆、文物鉴赏、文旅融合、新闻宣传、文物安全、世界遗产等方方面面。

在线培训对不少学员和教师来说是一件新鲜事,对于报社同志们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各项目团队逐一攻克解决线上培训报名注册、学员组织、网络直播、在线考试等各环节困难和问题,完成了培训项目上线。为更好呈现培训内容,项目团队积极与行业协会、相关单位进行沟通讨论,共同商讨最终的培训方案和课程内容。每次授课前后,项目团队坚持做好服务工作,耐心解答学员各种问题,逐渐积累了丰富的线上培训及沟通交流经验。

为确保广大学员不虚此“行”,学有所获,各个培训班严把师资关,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授课教师不仅有地方文物局局长、博物馆馆长,还有高校教师、媒体记者,行业协会负责人、文博企业管理者等,可谓名师荟萃、大咖云集。授课内容充分考虑了不同层级、不同单位学员的需求,既有理论剖析、政策解读,又有经验介绍、案例分析,多方面、多角度地诠释培训主题。

高品质的课程内容,激发了学员们浓厚的学习兴趣。报名学员来自各地文物局、博物馆、纪念馆、考古所、文保所、高校、科研院所、行业组织等不同单位,不仅覆盖了整个文博行业,还有一些文博系统外的文物爱好者和相关企业人员慕名参加。培训班得到了众多省份文博单位的高度重视,有些省份文化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要求全省文旅系统认真组织学习,有多家文博单位团体报名,全体工作人员共同学习。在抗疫非常时期,有些学员特别是处于湖北武汉等疫情严重地区的学员,白天下沉社区,坚守在抗疫一线,晚上反复观看视频直播回放,生怕错过每一场精彩课程。

一些优质课程还在全网进行了直播。报社联合央视频、腾讯微视、新华网客户端等平台进行推流,直播收看人数屡创新高。4月14日上午的“文物新闻宣传实务线上讲座”,单霁翔的《让博物馆文化资源“活起来”》课程在央视频、腾讯微视、新华网客户端同步直播,收看量超过130万。

 

“今年是《中国文物报》创刊35周年,也是中国文物报社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回顾半年来走过的风雨历程,柳士发社长深有感触地表示,在这场大考中,我们站稳了脚跟,壮大了实力,扩大了影响,经受住了考验。全媒体综合传播矩阵和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形成,在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上实现了跨越。下一步,中国文物报社要继续提高政治站位,守正创新,开拓进取,推进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建立起以内容建设为根本、先进技术为支撑、创新管理为保障的全媒体传播体系,更好地担负起文物工作宣传重任。(王征 郭晓蓉 李瑞)

(《中国文物报》2020年7月31日2—3版,8月4日2—3版)


责任编辑:王征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