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报》是我国文化遗产领域权威行业报、专业报,其刊载内容包括国家文物保护方面的政策、法律法规、国内文物考古工作动态以及文物考古学研究、博物馆学研究、文化遗产保护、文物收藏鉴赏等方面的理论文章,具有较高的权威性。今年是《中国文物报》创刊35周年,我作为一名《中国文物报》的忠实读者和受益者,在此致以诚挚的祝贺,谨以撰写此文纪念。
参加文物工作31年来,《中国文物报》一直是我阅读学习的最主要报纸之一,也是我了解国内考古发现动态、学习文物考古专业知识的重要媒介,同时也是我锤炼专业写作能力和学术科研能力的重要平台。我的处女作就是在《中国文物报》上刊发的,《中国文物报》伴我业务成长。
1989年7月,我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毕业后分配至商丘博物馆工作。1992年1月,根据工作需要,我从商丘博物馆调至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1997年12月商丘撤地设市,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更名为商丘市文物工作队)工作。当时的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仅有4名工作人员,承担着商丘地区行政区域内(下辖8县1市)考古调查、勘探、发掘、文物宣传科研等繁重的工作任务,存在着人员少、工作重的突出问题,这种形势逼迫着当时年轻的我认真学习专业技术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业务工作技能和科研能力,《中国文物报》成了我专业知识学习方面的启蒙老师。每逢田野考古工作之余,我总是认真翻阅未学习过的《中国文物报》,查看有无新的内容和消息。每当看到别人能在报端刊发一些消息和文章,我总是反思自己,我为什么做不到?别人可以长篇大论,我虽然参加工作时间短,阅历浅,为什么不能写一些简短的内容呢?我从那一刻起发誓,别人能做到的事情自己一定能做到,今后要必须养成勤动笔、勤思考的好习惯,这样不仅可以为单位做好宣传工作,而且也可以锻炼自己的写作能力,积累专业知识。
1993年8月,为配合永城新城芒山公路工程项目建设,商丘地区文物工作队与永城县文管会联合对芒山公路工程项目进行考古勘探,除发现3座小型唐代砖室墓(仅存墓葬底部)外,还在永城侯岭乡谢酒店村发现隋唐大运河古河道。为进一步了解隋唐大运河古河道的一些情况,1993年10月我们又与永城县文管会联合在谢酒店村西侧对隋唐大运河古河道进行试掘,开探方4个。通过试掘,我们取得了较大的收获,一是掌握了永城侯岭乡一带隋唐大运河古河道河内堆积、河床结构、河道宽度等方面的情况,二是出土了一批隋唐至北宋时期的瓷器、陶器、铜钱等文物,开启了隋唐大运河商丘段考古调查的先河,为隋唐大运河商丘段的考古调查与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我作为永城侯岭乡谢酒店村隋唐大运河古河道考古试掘工作的主要参与人员之一,觉得应该把这次考古试掘工作的情况写个材料,做一下宣传,首先想到的就是最有专业权威性的《中国文物报》。于是我就撰写了《永城发现隋唐大运河古河道》一文,向《中国文物报》投稿。数日后,文章刊发于《中国文物报》1994年1月9日第1版。虽然文字不多,但这毕竟是我参加工作以来的处女作,心中之喜无法言表。处女作的发表激励和鼓舞着我今后的专业写作和学术科研生涯。以后又陆续在《中国文物报》上刊发《永城清理梁孝王陵寝建筑基址》(1994年5月22日第1版)、《浅说西汉梁王陵墓的特点》(1994年8月28日第3版)、《永城清理僖山二号汉墓》(1996年10月20日第1版)、《芒砀山西汉梁国王陵墓葬形制初探》(1998年2月11日第3版)等文章。由于自己的钻研和努力,除《中国文物报》外,参加工作以来还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历史文物》《文物天地》《中国钱币》《中原文物》《华夏考古》《考古与文物》《史学月刊》《东南文化》《江汉考古》《四川文物》《农业考古》《寻根》《商丘师范学院学报》《河南文物考古论集》《中国汉画学会年会论文集》等省级以上专业期刊或论文集上发表具有相当学术研究价值的科研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1部,合著考古发掘报告1部。目前的我已经是一名正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这些成绩的取得,除自己的努力外,还与《中国文物报》的启蒙密不可分,非常感谢《中国文物报》的陪伴。最后,祝《中国文物报》越办越好,让更多的文物考古工作者通过对《中国文物报》的学习获得更大的受益,在受益中不断成长。
(郑清森 系河南省商丘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 )
>>>征文选登 “我与中国文物报”征文 | 文博工作的指路明灯
【点击了解征文活动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