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文物赋彩全面小康
历史文化遗产:城市金名片
日期:2020-06-09 字号:[ ]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传承保护好这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首都的职责。”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他强调,“要本着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的精神,传承历史文脉,处理好城市改造开发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关系,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这一张金名片,是沉浸在皇城文化、京味儿文化下的故宫,是屹立于六朝古都的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中各具特色的街区,是博物馆中陈列着的国家宝藏。城市“名片”体现出的城市形象,将作为亮丽的标志推向世界。这份灿烂的历史文化遗产,让城市更有个性特色,与现代都市生活相得益彰。

北京中轴线景色

北京老城的保护与改造

从景山上看北京城的中轴线

南锣鼓巷片区雨儿胡同

城市规划是城市建设的龙头。对于一个城市的规划必须建立在整体协调、科学统筹的基础上。城市规划,不应该是“千城一面”。城市建设中尤其应该保护自然景观,传承历史文化,形态多样丰富,保持特色风貌。在经过高速的经济增长后,历史风貌保护和老城保护成为新时代的课题。

金名片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名片,北京占地62.5平方公里的旧城正有待于进行整体保护、整体修复。王府井西、四合院、东来顺、隆福寺……北京老城区的建筑凝练着传统和人文价值,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胡同、街巷、市场,那些洋溢着烟火气息的商铺、饭馆、戏院展现着老北京的魅力。

老城是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重点地区。北京将构建包括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及历史建筑、中轴线及胡同街巷、历史文化街区及老城组成的“点线面”三级保护体系,恢复老城特有风貌。同时,北京还将挖掘老城文化内涵,开展老城史志、历史文献、民风民俗、名人轶事等搜集整理,编辑出版老城文化书系,策划推出专栏专刊,举办主题文化活动,传播好老城文化,讲好老城故事。并通过科技与文化的融合,对历史场景和文物建筑等进行多维呈现,增强文化表现力。

北京市将做好文物和历史建筑腾退保护工作。利用中轴线文物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充公共功能,因地制宜建设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艺术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为激发老城内生活力,北京将积极探索“共生院”等发展模式,通过对腾退院落改造,既对老建筑进行保护性修缮,又改善提升居民的居住条件,实现居民共生、建筑共生、文化共生。

南锣鼓巷地区16条胡同,形似“蜈蚣”,胡同肌理规整,四合院建筑完好。近年来,由于商业兴起,人流剧增,传统风貌遭到蚕食破坏。为传承保护好这片著名的历史文化街区,南锣鼓巷“大刀阔斧”进行自我整治:申请取消3A景区资质,出台保护管控导则,低端业态陆续退出,取而代之的是文化创意和老北京特色的店铺。南锣鼓巷文化味儿回归,古老街区焕发新活力。

前门东区也是旧城改造重要项目之一。未来的城市规划里,前门东区将集中燕京八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经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进行研究,在改造过程中,被拆除的每一块碎砖头在新修的区域中都被利用起来。作为前门东区改造项目之一的三里河历史水系复建工程,河道已经完工,复建后的三里河长约800米。在这一地区中的草厂胡同三到十条,改造完成后,外观将恢复历史风貌,20多个院落内是现代化设施,经营着四合院式酒店,面向社会开放。

首都新城文化的发掘与探索

路县故城出土的陶纺轮

路县故城出土的瓦当

文物保护工作也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2013年12月30日,习近平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 要以理服人,以文服人,以德服人,提高对外文化交流水平,完善人文交流机制,创新人文交流方式,综合运用大众传播、群 体传播、人际传播等多种方式展示中华文化魅力。

新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提出的“一核一城三带两区”,其中就包括大运河文化带。古代通州是交往商贸中心。挖掘和展示新城的文化内涵,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必由之路,也让首都“金名片”的底蕴更加深厚。清代《潞河督运图》和清代《京畿水利图》两幅古画,阐述了通州水利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潞河督运图》全图从汪洋一片的张家湾起,经由通州东关大街东侧而北,至通州税课司衙门止,所绘地区绵亘十余里。《京畿水利图》则反映了乾隆时期北京地区水系分布与水利设施、风景地貌、苑囿城郭等有关状况。卷起首绘北京运河归入大海,卷末则是香山、玉泉山。 

2016年12月,中央五个部委联合印发了“互联网+中华文明”的行动号召,这份文件更加明晰了文化遗产的方向。通州政府与企业共建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导览系统,利用传统说明牌和数字化技术,为通州区所有文化遗产建立起线上和线下的导览系统。拿起手机,扫一扫,周围的历史就都可以介绍出来。借助科技力量,筹建导览系统,让每一个普通市民都能最便捷地了解到通州的每一处历史。

 首都新城的文化探索也正在展开。近年来,为配合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通州区相关考古工作一直有序推进。2017 年,通州区发掘保护战国至清代墓葬1023座、 窑址81座、水井20口、灰坑20余座,出土陶器、瓷器、石器、铜器等各类文物。其中, 战国墓葬、唐代潞县县丞艾演墓、辽代仿木结构墓等代表性墓葬均具有较高的学术和科研价值。北京的考古工作者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工作方针,深入挖掘阐述文物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为建设全国文化中心作出新的贡献。

北京市考古队员在发掘现场

《京畿水利图》局部

 路县故城重见天日之后,2017年1月, 北京将路县故城文物保护工作纳入城市副中心建设整体规划,并启动遗址公园和博物馆建设。京唐铁路、城际铁路联络线 改为从地下穿过,避开故城。穿城而过的通胡路,将改道绕行,保证遗址公园的整体性。除了路县故城,房山刘济墓、清代庄亲王家族园寝、丰台辽代塔基、丽泽商务区唐代塔基等也得以原址保护,基本建设为历史遗存“让路”。

 随着越来越多的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保护,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北京尽展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

融入市民生活的西安城墙

《大唐迎宾仪式》表演

2019西安城墙国际音乐节

2019西安国际时尚周

西安城墙“致敬医护英雄”活动

西安城墙公益制灯活动

近日陕西西安城墙景区推出12款文创冰激凌,口味多样,“永宁门”“羽林军”“贵妃”等造型独特,引得不少游客购买冰激凌与城墙合照打卡,成为体现西安之行的重要标志。

西安城墙是中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垣建筑,延续了古都长安的历史文脉,向世界展示着古都的深邃、智慧和兼容并蓄。而它展示的现代活力和亲民气质,离不开西安市的合理保护和规划。

2009年11月,《西安城墙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西安城墙文物保护工作全面驶入法制化健康轨道。此后,为纪念其颁布,每年11月被定为西安城墙文保亲近月,并逐渐成为一个良好传统延续下来。公众是文化遗产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公众的参与和行动是文化遗产工作的应有之义。

多年以来,西安城墙保护基金会坚持壮大智库力量,与国内专业科研机构、高校以及专家学者达成长期合作,相继完成了《西安城墙病害检测分级预警体系研究》《西安城墙病害总体研究方案》《唐含光门土遗址病害抢救性方案治理》等重要课题,为文保工作奠定了基础,走在国内城墙保护的前列。此外,还不断加强全民文保理念的宣传与推广,推出“城墙守护人计划”以及“小小城墙守护人”等文保公益项目,希望通过新颖的形式,在广大民众心中种下“全民文保”的这颗种子。

此外,西安城墙每年举办“新春灯会”“国际马拉松赛”“中秋晚会”“文物保护亲近月”等各类文化惠民活动二十余场;合作举办产品发布会、健康走、自行车赛等多形式文化公益活动近百场。成立国际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探索与国际基金会、研究机构、公益组织开展交流研究合作,与美国驻华大使馆、中法文化交流中心等开展各类文化交流活动,谋划组织或参与“世界古城堡论坛”,扩大城墙国际影响力;以“西安城墙保护传承展”等常态展览为核心,开展《西安城墙古城文化展》《丝绸之路沿线古城文化展》等展览展示;通过文化旅游产品普及城墙文化,为游客提供开城仪式等城墙特色旅游产品,不断提升《梦长安——大唐迎宾盛礼》等国际级文化体验产品。

人们总是在谈到北京的故宫,西安的城墙的时候联想到城市的美好,这时的历史文化遗产已经代表着所在城市的气质。在旅游过程中去领略苏州园林、平遥古城,去攀登泰山、黄山,这些经历也在亲身体验着城市的形象。文化遗产默默塑造着城市和民众,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它的巨大价值,擦亮这一“金名片”,让城市更加独特美丽。

(图片来源:西安城墙管委会网站、新华社,文字由张怡整理)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