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媒体关注
中国官方探索文物保护利用之路赋彩小康
来源:中国新闻网 日期:2020-06-14 字号:[ ]

从正定古城保护到杭州西湖申遗,从北京“历史文化遗产金名片”到广西“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日渐明晰。

以保护文化遗存实现城市有机更新的“杭州经验”为例,中共杭州市委党校教授沈小勇强调,要将城市当作有生命力的、系统、完整的有机体;城市也有童年、城市也不能忘记自己的历史;城市记忆就要让人们“记住回家的路”。

杭州西湖申遗从1999年启动,到2011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在此期间,杭州从2002年起开始实施京杭大运河(杭州段)综合整治与保护开发,运河沿岸一大批历史文化遗产得到了有效保护。沈小勇坦言,西湖之美很难复制,但杭州在保护文化遗存方面的理念与做法是可以复制的。“点、线、面相结合的保护体系,对老城区的建筑只需进行必要的‘美容’,而不必进行大刀阔斧式的‘整容’。”
同为古老都城的北京则以中轴线申遗为抓手推动老城整体保护,积极探索腾退后文物利用方式。

北京市政府参事、北京市文物局原副局长于平介绍,北京市遵循“不求所有,但求民用”的原则,有序引导和促进合理利用,取得了一系列实效。如西城区与最高法院合作,将修缮后的沈家本故居设为法治名人专题博物馆,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展示基地;东城区将腾退后的钱粮胡同77号院打造为东四胡同博物馆,在展示老北京胡同民居特色的同时,也为社区居民提供了独特的文化空间。

同时,北京还因地制宜积极探索包括工业遗产在内的文物活化利用新方式新途径。如北京2022年冬奥会组委会于2016年入驻首钢老工业区,让老工业遗存重焕生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参观后高度评价首钢工业园区的保护性改造,认为将老厂房、高炉等工业建筑变成体育、休闲设施是个“激动人心的做法”。

正定古城则坚持“原真性、完整性”,划定8.9平方公里历史城区范围,并确定8月24日为“正定古城保护日”。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委常委蔡云龙说,正定近年实施了13项国保单位保护工程,投入超3亿元(人民币,下同),建设正定博物馆、城墙博物馆、元曲博物馆等。文旅深度融合,实施“旅游兴县”,2019年,接待游客1496.8万人次,旅游收入78.3亿元,旅游业成为支柱产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2018年起启动实施特色博物馆建设工程,基本形成了主体多元、特色鲜明、富有活力的博物馆体系,少数民族聚居的地级市和12个民族自治县都建立了博物馆,全区博物馆数量达252家。广西民族生态博物馆建设“1+10”工程,被誉为中国生态博物馆建设的“广西模式”。

而从全中国来看,“十三五”以来,中国平均每2天就新增一家博物馆;2019年,全国4929家免费开放博物馆共接待观众10.22亿人次,各类社会群体、每个公民个体都能走进博物馆文化殿堂,平等行使基本文化权利。

去现场,36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触摸”文脉,全年2.86万个博物馆展览“沉浸”文明,数以万计革命旧址“重返”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云端,《如果国宝会说话》“快速充电”,“敦煌数字供养人”参与公益,“红色中国”数字展厅传承精神。 

疫情防控期间,国家文物局更是着力拓展文物资源数字化展示传播,推出博物馆“云展览”,开展十大考古推介“云考古”,吸引52亿人次观览。

在6月13日的“文物赋彩全面小康”主题论坛上,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表示,文物保护利用赋能添彩经济社会发展正当其势、大有可为。他建议在文博领域要更大力度融合发展,更好守护文脉薪火,更好讲述文物故事,更高水平开放共享,更高质量推动发展。

(中新社桂林6月13日电  中新社记者 应妮)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