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文物要闻
视力保护色:
牢记嘱托真抓实干 新时代实现新作为
中国国家博物馆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日期:2020-10-22 字号:[ ]

 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在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伟大民族精神和优秀传统文化,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要结合新的实际发扬光大。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

“我们要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做好考古和历史研究工作提出的要求,站在新时代的高度,展示好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中国国家博物馆馆长王春法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在多个场合发表重要论述、对多个方面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做好文物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是代表国家收藏、研究、展示、阐释能够充分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性物证的最高机构,是国家最高历史文化艺术殿堂和文化客厅。

中国国家博物馆系统深入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更加自觉地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更好地完成新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肩负的使命。

充分发掘展示文物内涵 增强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再次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018年以来,国博不断在构建特色展览体系,增加展览多样性,满足不同观众需求上进行着探索和实践,至今已形成了基本陈列为基础、专题展览为骨干、临时展览为支撑的立体化展览体系。其中临时展览形成了主题展览、精品文物展、历史文化展、考古发现展、地域文化展、科技创新展、经典美术展和国际交流展等8大系列。

“国博展览始终秉持把系统呈现中华文化的整体形象放在首要位置,着力展示文物的器物之美、创造之美、智慧之美,带给观众良好的审美体验,同时充分挖掘文物的丰富内涵,以当代眼光观照历史文物,全面阐释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

王春法介绍,通过一场场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展览,让文物说话,让历史说话,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文明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不断提高文化自觉、增强文化自信,激发人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拼搏的雄心壮志。 

国博有140多万件藏品,真正展出大概不到3万件,与很多博物馆一样,目前仍面临盘活文物资源、让文物活起来的重要任务。

“就博物馆来说,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转化和发展是目的,创造和创新是手段。通过哪种方式手段实现这种转化呢?”王春法说,我们通过创新展览的呈现形式,将文物放在展览中呈现;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将文物的信息制作成视频,强化互动体验和在线传播,使得观众能够更直观地观赏;通过文物与文创产品相结合,让观众能够更近距离地感受文物的审美、文化、历史等,拓展其价值内涵。

2019年,国博共推出不同类型展览63个,其中新举办展览47个;不断加大传播力度,如精心打造的“地铁1号线国博专列”,串联起中华5000多年的璀璨文明,乘客通过扫描文物图片,就可以让文物“活”起来,“说”出自己的故事;扎实推进智慧国博项目,计划到2021年初步建成设施智能化、数据融合化、管理高效化、服务精准化、安防协同化的智慧国博运营服务体系……特别是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博闭馆不歇业,围绕“好展、好课、好文物”三个重点方向,在线营造“云看展”这一游览博物馆的新模式,聚合国博60余个精品展览专题网页,40余个虚拟展厅、50多部展览相关短视频的优质内容,通过不同方式推出40多个网上展览,举办了第一个5G技术支撑的无实体网上展览“永远的东方红”,受到广泛好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等,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手段是多样的,但最重要的是要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提炼出来、展示出来,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具有当代价值、世界意义的文化精髓等核心内涵,这个重点和关键我们决不能丢。”王春法说。

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让文物延年益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

“国博藏品丰富、类型多样。文物保护是国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王春法说。

国博文保院负责馆藏140余万件文物的保护修复。1952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建立文物修整室,奠定了国博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基础。20世纪60年代初期,自然科学开始应用于馆藏文物的保护修复,应时而变成立文物保护实验室,后来组建文物科技保护部。

“2018年,国博进行工作格局重塑、流程再造和组织重构,在原文物科技保护部与艺术品鉴定中心科技检测室的基础上组建文保院。”

改组后的文保院下设环境监测研究所、藏品检测与分析研究所、器物修复研究所、金属器物修复研究所、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油画修复研究所,集研究、保护、修复三重职责于一体。在实际工作中,文保院积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担负起文物的保护、修复和复制,延续文物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科学价值的重要职责;定期开展文物库房环境监测活动,同时承担国家文物局金属文物保护重点科研基地工作,与国内外文物保护机构加强交流合作,为同行业技术进步提供支撑。

2019年11月,文保院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荣获“寻找红色基因传承者”为主题的“薪火相传”十佳杰出团队荣誉称号。

国博文保院书画文献修复研究所团队秉承“匠心传承、法古出新”的理念,在继承文物复制修复传统工艺的同时,不断加强现代科技的运用,让文物延年益寿。

70年间,国博书画文献修复人员累计复制、修复了上万种近现代文物,其中包含大量革命文物,如孙中山、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等革命领袖的题词、手稿、信札等。并为中共中央办公厅、外交部、毛主席纪念堂、新文化运动纪念馆等上百家党政机关、文博单位的收藏、展览提供了有力技术支持。

青铜器修复是文保院的强项,后母戊鼎等国之重器保护修复,是著名的经典案例。每年,都有大量来自全国的青铜器被送进文保院进行修复。

“文保院延续传统的师承制模式,新员工入职后由师傅手把手教,磨炼3年,经过评审出具报告,才能正式出师,独立承担修复任务。”王春法介绍,目前文保院目前有40多位专家,绝大部分都是文物修复师,有的精于分析,有的善于修复,每个人都有绝活。其中,“80后”已经成了主力军。

人才是事业发展的基础。去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讲话强调,要关心爱护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支持和鼓励更多优秀专业人才从事这项工作。

2019年和2020年年初,孙机、苏东海、夏燕月、王宏钧、黄燕生、铁付德、王秋仲、信立祥、王冠英、杨林、关双喜、赵家英、王赴朝、陈仲陶、傅万里、董琦、相瑞花、林江泓、季如迅、孔祥星、齐吉祥等21位离退休专家获聘国博终身研究馆员。如今,他们在文物保护、科研、展览展示等方面仍发光发热,用毕生所学,传帮带。

“老一代的国博人是我们的‘宝贝’,他们与新中国一起成长,同改革发展同步,他们‘择一事,终一生’,为国博的建设发展倾注了太多的心血,生动展现了共产党人为党为民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是我们的榜样。”王春法介绍,我们还改革选人用人机制,启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设立专业研究院所,提用引进人才、选拔年轻干部、聘请一流专家等系列举措,为想干事、能干事的同志提供平台和舞台。

深化国际合作 促进文明交流互鉴

国家主席习近平2014年3月27日在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发表重要演讲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遗产承载灿烂历史和文明积淀,是其所在地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象征,也是人类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国博在工作实践中,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自觉肩负起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使命。”

国之交在于民相亲,民相亲在于心相通。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可以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让人们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种挑战。

近两年来,中国国家博物馆牵头成立丝绸之路国际博物馆联盟、金砖国家博物馆联盟,举办全球博物馆馆长论坛、“殊方共享——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博物馆精品文物展”等,都在国内外文博界产生了热烈反响。今年9月14日,由中国国家博物馆倡议的主题为“手拉手——我们与你同在”的全球博物馆珍藏展示活动圆满落幕。活动中,16位国家级博物馆的馆长以在线接力的方式讲述本馆珍藏特色,阐释文物蕴含的人文精神和时代价值。

“在线展示接力这种崭新的国际交流和文化传播模式不仅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博物馆长久合作共赢提供了新的思路,也是全球博物馆秉承行业使命,携手同行,守望相助,共克时艰,以一次团结的接力传递友谊,增强信心,深化交流与合作,共同应对挑战。”王春法说。

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品文物之美,鉴相知之谊。

近年来,以开阔的国际视野引进国际优秀展览,积极提升中国文化的世界影响,一直是中国国家博物馆参与国际博物馆际文化交流合作的努力方向。2018年以来,国博共举办12个国际交流展览,其中包括来华展览8个,出国展览4个。

在历史的积淀中携手前行,续写文明交流互鉴的美好故事。

“伴随我国建设事业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国博引进的国际展览在配合国家外交和民间友好活动,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等方面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王春法表示。(徐秀丽)


责任编辑:高游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