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1日,由四川省文物局主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博物馆承办,古蜀文明保护传承工程学术中心协助的2019年度四川省考古工作报告会在成都召开。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王毅,四川省政协委员赵川荣,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唐飞,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霍巍,成都市文广旅局副局长张学文,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等出席。在川有考古资质的两院一校(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汇报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和研究成果。来自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文物考古机构、博物馆的专家学者以及四川省内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文物部门、文博单位以及成都市民代表参加大会。
2019年四川考古人的势头依然强劲,田野和研究工作齐头并进,不仅踏遍成都平原、川西北、川西、川南高原山地,他们还踏上云贵高原,澧阳平原,甚至印度洋的岛屿,收获了宝贵的考古材料,进行了扎实的研究。会议现场9位青年学者代表各项目团队,对2019年的收获进行了精彩的汇报演讲,多位专家分别进行精到点评,现场听众热情参与了提问互动。
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郑喆轩分享了甘孜旧石器时代考古新发现。2019年新发现24个旧石器地点,采集盘状石核、手斧、砾石制品等100余件。这次调查是川西高原第一次比较长期系统的旧石器考古专项调查,填补了川西北高原长期无明确旧石器遗址的空白。四川大学考古学系石涛报告了湖南省澧县鸡叫城遗址项目2018-2019年田野工作收获。新发现的彭头山文化和石家河文化时期遗存,分别将遗址的年代上限追溯至公元前7000年左右,下限延伸到公元前1800年,并明确了从环壕聚落向城的发展过程。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闫雪报告了高山古城遗址植物遗存综合研究进展。他们对10214粒炭化种子、果实遗存及111份植硅体样品进行了鉴定,为了解释高山古城遗址植物遗存组合特点,还进行了稻的作物加工实验,并进一步讨论劳动力组织模式和“城”的内涵问题。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苇报告了2019年川西北高原调查收获。总计调查73处文物点,新发现34处,遗存类型统一,遗址多为先秦时期。此次调查发现为推进川西北先秦时期考古、横断山区古代文化交流等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李玉牛汇报了云南剑川海门口遗址2019年度发掘成果。该年度工作确定了遗址早期聚落的核心区,尤其是对“水环境”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窑的发现为遗址早期制陶技术的研究提供了最直接的资料;屈肢葬在遗址尚属首次发现,更加凸显了海门口遗址丧葬形式的多样性。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刘化石报告了会理县猴子洞遗址发掘工作。发现陶器、石器、骨角牙蚌器等各类器物1600余件。猴子洞遗址的石棺葬墓地与聚落共存,十分少见,且墓葬早晚年代跨度较长,具有重要的考古学价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杨波分享了成都市高新区双龙村战国墓地的新发现。该墓地墓葬主要是木椁或木棺墓,发现了新的器型和纹饰,这批墓葬形制特殊,葬俗特别,为研究蜀地战国时期的葬制葬俗提供了新的材料。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易立对唐宋时期成都城的里坊格局与形态进行了研究。他认为成都里坊结构分为子城和罗城,分别属于高级社区和扩建区域;以纵横街道区分坊间边界;各坊设有坊正,坊内居住密度大,有住宅、商业、官府、宗教场所相混杂的现象。四川大学考古学系范佳楠分享了2019斯里兰卡曼泰港遗址的新收获。2018-2019年的工作证实,曼泰港遗址是一座极具活力的古代贸易港,是曼泰港在海上丝绸之路上长期居于东西航线联结的枢纽地位的有力证据。(张晓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