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佳作选登
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日期:2019-09-05 字号:[ ]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全貌

耕耘成就梦想,奋斗收获幸福。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70载春华秋实,文化创新创造能力愈加生机勃勃。而文博事业也随之呈现出全面繁荣的盛景。博物馆是为社会及社会发展服务的公共机构,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博物馆体系建设更加完备,截至2018年底,全国博物馆总数已达5354家,去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各类展览超过2万个,近10亿人次走进博物馆,参观博物馆日渐成为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热”,既是中国博物馆人期盼已久的梦想,也是全社会文明进步的共同成果。

1951年开始筹建,1956年建成开馆的湖南省博物馆是一座主要反映湖南区域文明的大型历史艺术博物馆,是首批国家一级博物馆、首批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全国文化系统先进集体、文化强省建设有突出贡献的先进集体,是湖南省AAAA级旅游景点。

作为湖南省的文化地标,湖南省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就以保护、传承优秀历史文化为己任,集文物征集、收藏、研究、展示、教育、服务于一身。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建设与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湖南省博物馆的发展获得突飞猛进,已经成为中国最具影响力的博物馆之一,并跻身国际先进博物馆行列。

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立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致力于优秀文化的传播,以激发公众的参与和热爱,重点加大展览展示和教育服务工作力度,着力把博物馆打造成为具有传统基因、加强国民终身教育的场所,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是湖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认定的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

改扩老馆 成湖南重点文化工程

建馆之初,“地志性博物馆”的建设是湖南省博物馆的目标。随着1972年至1974年长沙马王堆汉墓三座墓葬的发掘,数千件精美的文物和保存完好的汉代女尸的出土并入藏省博物馆,使湖南省博物馆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并得到政府空前的重视和社会广泛的关注。1973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关怀下,湖南省博物馆马王堆新仓库建成,在保护和展示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1999年,由中央财政和湖南省财政共同投资建设的陈列大楼竣工,推动了湖南省博物馆陈列展览和运营管理等各项工作的全面开展。

马王堆汉墓发掘现场

进入21世纪,特别是2008年免费开放后,湖南省博物馆事业获得了跨越式发展,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显著。但由于免费开放后观众量井喷,湖南省博物馆接待能力严重不足,场地狭小,文物保管场所和保护技术设施设备配置落后,已无法适应免费开放的新形势。2008年12月26日,湖南省第21次省政府常务会议,决策实施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2009年12月11日,湖南省人民政府第44次常务会议再次决策就地实施省博物馆改扩建工程(二期)。该工程是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重大项目,是湖南省重点文化工程,得到了湖南省委、省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工程于2013年下半年正式动土施工,2017年11月29日正式建成开放。

建设新馆 打造“湖湘文化名片”

湖南省博物馆的新馆建设,着力于进一步提升观众接待和服务能力,从根本上改善藏品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和观众教育服务设施水平。核心功能区域面积在老馆基础上都有大幅度提升,公众服务区域和文物典藏区面积总和占总建筑面积80%以上,充分体现了以“物”和“人”为中心的理念。改扩建后,湖南省博物馆的年观众接待量将由原来的120万人次增加到300万人次以上。据统计,2018年共计接待观众369万余人次,其中单日最高接待3.5万人次。目前,湖南省博物馆正致力于成为代表中华区域文明国家级重点博物馆,成为展示、传承湖湘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成为全民共享的文化艺术服务中心,成为湖南走向世界的“文化名片”。

人性化设计贯穿始终 力求建设一座有温度的博物馆

湖南省博物馆新馆从观众的需求出发,以观众的视角来配置服务设施,以观众为中心进行人性化设计,使观众在参观的每一个环节都能感受到博物馆的温度。整个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人性化服务项目达133项,其中包括:开通多种预订和信息查询平台,方便观众与博物馆的多渠道链接;取消门票,凭身份证进馆参观,提高入馆速度;开辟地上地下两条入馆线路,解决日晒雨淋的问题;以定时定点讲解结合手机扫码获取展览展品信息,实现传统与智慧化导览的自由切换;设置母婴室、紧急医疗室、无障碍卫生间,增大女性卫生间的面积比重,配备儿童专用设施,设计无障碍参观路线,提供轮椅等辅助工具等,传达出博物馆的人文情怀和对人性的珍视。 

升级完善展陈体系  努力提升湘博展览品牌形象

湖南省博物馆根据新馆使命、宗旨和发展定位,全力打造了以“湖南人——湖南历史文化”“长沙马王堆汉墓”两个基本陈列,陶瓷、书画、工艺三个专题馆展览,“东方既白——春秋战国文物大联展”和“在最遥远的地方寻找故乡:13至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的跨文化交流”两个大型开馆原创特别展览及“法老·诸神·木乃伊 ——古埃及文物特展”“风筝不断线——走进吴冠中的绘画世界”“来自阿富汗的国宝”“藏海拾贝——湖南民间收藏精品(明清以来)展”等一系列临展、特展为核心的展陈体系。湖南省博物馆以展陈体系的整体概念统领新馆建设中的展陈工作,同时组织专门的教育人员参与展览策划设计工作,同步编写教育方案、制定教育大纲,积极推动新馆历史教育资源开发合作项目。

基本陈列“湖南人”是建馆60年来第一个反映湖南区域文明发展进程的通史性基本陈列,在全省范围内调集30多家文博单位的展品250件,是全省文博力量的大集结。基本陈列“长沙马王堆汉墓”用5200余平方米的空间打造了一个考古专题展,其中包括等比例复原马王堆汉墓墓坑。两个基本陈列共展出文物近6000件,其中展出该馆一级品396件。

专业化规划教育项目  争创公众终身教育场所

湖南省博物馆以专业化为导向,在新馆教育规划和设计中:一是制定了《构建多元文化认知体系,创设终身教育服务体系——湖南省博物馆新馆教育大纲》,作为教育工作的基本遵循;二是开辟2000多平方米的教育区域,包括多功能教室、录播室、教育资源中心、虚拟现实演示室、学术报告厅等,实现了终身教育理念下不同年龄段群体教育空间的对应,这种做法在国内新建、改建的大型博物馆中并不多见;三是密切联系省、市教育主管部门,以移动博物馆、教师沙龙、社会实践活动、校外实践基地为平台和渠道,不断拓宽博物馆社会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四是实现由专职讲解员到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转变,将策划、组织教育活动,开展教育评估和教育理论研究的业务素质作为选拔和培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考量,设立专职部门“教育中心”和专职岗位“教育员”,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博物馆教育队伍。

增强活力 开启新的强馆发展之路

2015年11月30日,湖南省博物馆理事会正式成立。借力于理事会平台,湖南省博物馆积极探索符合博物馆本质属性的事业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激发了博物馆内生的强大活力,开启了新的强馆发展之路。

皿方罍

动员社会力量建馆强馆

近年来,先后有秦孝仪、颜家龙、李铁映、殷保康、张继陶、邹传安、邬邦生和黄定初及德国沃特法等人把作品、藏品和书籍资料无偿捐赠给省博物馆,极大地丰富了湖南省博物馆的特色收藏。在公益捐赠之风蔚然兴起并不断浓郁的湖南,2014年,皿方罍器身由湖南公私企业共同捐赠洽购回国,并最终由湖南省博物馆永久收藏,实现“身盖合一,完罍归湘”。湖南省博物馆直接参与了洽购行动全过程。该事件开创了政府提供政策支持,企业出资参与,利用国际艺术市场规则,以洽购方式实现文物回归的新模式,为中国追回更多海外流失文物提供了参考和借鉴,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被评为2014年度最重要的国际文化艺术事件之一。

博物馆特色科研成绩突出

近年,湖南省博物馆先后承担和完成国家“十二五”(2011-2015年)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长沙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共7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国家文物局委托科研课题《博物馆陈列展览指南》《博物馆服务标准》,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湖南出土珠饰研究》,系统出版了《湖南省博物馆馆刊》1-13辑、《湘博志》、“博物馆学史译丛”系列图书以及重点展览图录等学术刊物。其中,“博物馆学史译丛”在国内外博物馆界反响热烈,为业界提供了宝贵的学术资料,夯实了湖南省博物馆引入西方博物馆先进理念的桥头堡地位。目前,湖南省博物馆是国家文物局“博物馆数字展示”重点科研基地、“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西藏联合工作站”成员单位、国家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基地理事单位、文物保护领域物联网建设技术创新联盟单位、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单位。

探索馆校合作的文物保护新模式

根据湖南省政府指示,由湖南省博物馆和中南大学联合组建的湖南省马王堆古尸和文物研究保护中心自成立以来,先后完成古尸保存30年评估,在“三级保护模式”的基础上完善了古尸的保护环境,相关科研成果分别获得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一等奖、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科学和技术创新奖二等奖,是湖南省博物馆在文物研究、保护方面一个突破性的新模式,也是湖南省馆校结合进行文物保护的一个成功范例。

走出大馆带小馆的示范新路径

近年来,湖南省博物馆与谭国斌当代艺术馆结成对口扶持对子,开展深度帮扶合作,两馆合作举办的“艺术长沙”展已经成功举办六届,打造了当代艺术双年展品牌。作为中国博协的副理事长单位和湖南省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单位,湖南省博物馆的行业示范和引导作用全面辐射全省乃至全国。在全省博物馆界,每年举办一次全省博物馆学会年会,一次专题学术研讨会,出版一本学术论文集,极大地推动了全省博物馆的发展。

文创产品开发试点迎接新发展

湖南省博物馆已形成文化创意策略及产品开发识别系统,开展了品牌规划、知识产权保护等宏观层面的研究,自主研发和设计的文创产品先后在各类旅游商品博览会中获奖,是全国首批文化文物单位文化创意产品开发试点单位。目前,试点工作的主要成效有:一是成立了湖南省文博文创产权产业研究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二是先后与湖南上市企业千金药业、梦洁家纺、古汉紫光等联合开发日常用品和养生保健品;三是与国家博物馆签订了《IP资源授权开发合作协议》,共同打造“文创中国”网络平台品牌概念;四是与湖南日报报业集团签订了湖南文化创意战略合作协议。

成功承办“国际博物馆日” 中国主会场活动

2019年,湖南省博物馆在不到3个月的筹备时间里,凝智慧、聚人心,圆满完成承办的“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一系列工作任务,被业界盛赞为规模最大、组织最有序,最能体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对“国际博物馆日”主题阐释最为精准的一届中国主会场活动。活动呈现出多个亮点:“湖南省博物馆基本陈列”获评“第十六届(2018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联合全国22家博物馆举办了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专题展览“根·魂——中华文明物语”,展现了博物馆展陈设计的湖南速度与水平;5月18日当晚推出的“博物馆之夜”活动,把“传统的未来”进行了完美诠释。在“博物馆+”理念引领下,博物馆与其他行业跨界融合,为创新发展提供新引擎;与5G全场景战略合作伙伴——中国移动旗下的咪咕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合作,联合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通信设备公司,就5G网络建设、传输对接及切片体验管理等多方位的技术支撑进行深入研讨与合作,实现全馆范围内5G及智慧互联保障,给予博物馆全新科技赋能。

另外,湖南省博物馆以2019年度“5·18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举办为契机,全馆沉心下力、殚精竭虑,一是同期向公众推出“激逸响于湘江兮——潇湘古琴文化展”“瓷之画——从长沙窑到醴陵窑”“画吾自画——馆藏齐白石绘画作品展”三大专题展览,同时完成了两个基本陈列的优化,实现了展陈系统的全面升级,并最终构建起以两大基本陈列为核心,三大专题陈列为补充,高水平的特展为活力的完整的展陈体系。二是VR体验馆、主题邮局等公共空间的开放,智慧平台的建设、研学项目的启动、《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历史教材》 的首发等,进一步彰显了湖南省博物馆专业治馆理念。三是环境整治、设备升级等多措并举、多管齐下,进一步提升了全馆的硬件水平。自此,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已经基本实现全面开放,在中国主会场活动中,湖南省博物馆所展示出来的蓬勃生机、人性温度和专业力量,以及全体湖湘文博人敬业、向上的精神风貌,引起了全国乃至国际博物馆界的高度关注和普遍赞誉。

提出“一体两翼两馆”战略发展理念

2018年,湖南省博物馆启动了新一轮的战略发展规划编制工作,规划中提出了“一体两翼两馆”战略发展理念,“一体”就是要构建以理事会为决策主体的法人治理结构,“两翼”指博物馆本体事业和博物馆文创产业,“两馆”指实体博物馆和智慧博物馆。湖南省博物馆将逐步构建“一体两翼两馆”的改革架构,以落实理事会法人地位为核心,以全面提升学术研究、陈列展览、教育活动、文物修复等业务水平为目标,以建立健全目标岗位责任制为抓手,以构建文博文创产业体系为牵引,以加强智慧博物馆建设为契机,全面推进事业繁荣,实现高质量发展。

新的时代要有新的作为,新的作为必将带来新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文化强国方针,赋予了湖南省博物馆新的使命,敢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已成为湖南省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强大内生动力,因为湘博人深知要做到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的价值内涵“活起来”,成为国与国相通、民与民相亲的“通用语”;让文物的思想文化“活起来”,成为世界认知中国、中国交往世界的“解码器”;让文物的多元之美“活起来”,成为文化再创造、艺术再发展的“营养源”。让文物“活起来”,让博物馆“火起来”,一直是湘博人奋斗的目标,而守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湖湘人民的精神家园则是湘博的初心和使命。 (赵化锋 整理)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