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奋发图强,兴利除害,国家从封闭落后迈向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迈向全面小康,从“一穷二白”迈向繁荣富强,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袁隆平选定的杂交水稻纪念地


安江农校始建于1940年,1952年11月更名为“湖南省安江农业学校”。位于湖南省洪江市安江镇,是中国杂交水稻发源地。2009年8月,国务院批准公布增补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不仅是培养农业技术人才的摇篮,也是农业科学技术研究的前沿阵地。一方面把世界著名农学家袁隆平院士及其科研团队的杂交水稻研究历史全过程,以实地实物及相关文化符号的形式记录下来;另一方面也为丰富世界科技史的文物保护内容提供了绝无仅有的素材。见证着袁隆平院士从事杂交水稻研究、掀起世界“绿色革命”的辉煌历史,见证着70年来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飞跃性进展。
屯垦戍边


小李庄军垦旧址始建于1953年,位于新疆昌吉州玛纳斯县兰州湾乡,是目前全国军垦旧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一处苏俄农庄式兵团师部建筑群,包括办公楼、俱乐部、医院、商店、学校、工厂、宿舍等苏俄铁皮屋顶房舍等。
1952年春,新疆军区后勤运输部响应毛主席“屯垦戍边”的号召,拉开玛河之东军垦第一犁的序幕。建屋舍、办学校,一时政通人和,百业俱兴,军民团结,商贸云集,成为垦区干部、卫生、师资、文艺、农机技术人才培养的源头和摇篮。后转为新疆军区驻军点和生产基地,1989年驻军撤出后由于无常驻人员,荒废20年,遂成旧址。2009年3月31日,新疆军区联勤部将小李庄整体移交给原开发建设的农八师一四七团。该团以打造“一庄两园”(小李庄、兵团温州工业园、退耕还林生态园)为重点,构建经济发展新格局。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李庄现成为一个集红色旅游、国防军垦教育基地、兵团军垦文化影视城和休闲度假为一体的区域旅游中心。小李庄见证着兵团人“屯垦戍边”的艰辛历程,竖立起70年来兵团人艰苦创业、永垂不朽的精神丰碑。
新中国“水支撑”的肇始



荆江分洪闸建于1953年,位于湖北省荆江南岸的公安县境内,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工程的主体建筑。
1949年以前的中国历史上,水患频繁,水灾深重。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审批了荆江分洪工程。整个工程分为进洪闸和节制闸两部分。
进洪闸位于公安县埠河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节制闸位于公安县黄山头镇,为开敞式钢质弧形闸门。分洪闸于1954年长江特大洪水时发挥了重大作用,消除了荆江水患,确保了荆江大堤安全。
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荆江分洪工程现已成为集游览、观光于一体的大型农业水利枢纽工程。它的建成降低了荆江水位,缓解了洪水对荆江大堤的威胁,是江汉平原和武汉三镇及长江下游城市安全确保的有力见证。
从荆江分洪工程开始,三峡工程、南水北调、临淮岗、小浪底……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筑起了新中国一个又一个治水丰碑,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水支撑”。
“宁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铁人一口井井址建于1960年,位于黑龙江省大庆市红岗区解放二街8号,是铁人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采用“人拉肩扛安钻机,端水打井保开钻”的办法,在大庆打下的第一口油井,创造了当时石油钻井史上的奇迹。
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铁人一口井井址”作为重要的石油工业遗迹,孕育并承载着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巨大精神财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大庆人拼搏奉献,奋勇向前。它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发源地,标志着70年来中国石油工业取得的成就,也代表着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工作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农业学大寨”



大寨人民公社旧址建于1966年,位于山西省昔阳县,包括大寨民居、大寨梯田、虎头山水利设施、陈永贵故居、名人遗踪馆、人民公社大院旧址、大寨礼堂旧址、大寨展览馆旧址等,占地面积782平方米,有东窑10孔,北窑3孔,北排房3栋,大门一座,具有一定的历史原真性。
1953年,在大寨村党支部书记陈永贵带领下,大寨办起农业生产合作社,凭着扁担、箩筐、锄头、铁镐,在土石山上开沟造地,平整田地,蓄水保粮,抗旱防涝,用秸秆还田,增施农家肥,改良了土壤,使粮食产量逐年上升。1964年毛主席发出“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号召,使大寨成为自力更生进行农田基本建设的样板,向全中国农村推广,从而闻名世界。
2013年,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寨记录着人民公社发展的历史轨迹,体现出新中国农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立志改变贫穷面貌的精神,也记录着70年来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轨迹,是当时人民公社的代表性建筑,是新中国建立后农业、农村、农民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何文娟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