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8日晚,国家文物局文化遗产公开课走进延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考古学博士顾玉才围绕“从延安再出发”主题,为青少年上了一堂生动的公开课。
围绕主题,顾玉才老师以革命文物为线索,讲述了革命文物背后的奋斗故事与精神内涵,讲述了党中央在延安13年以及中国革命转危为安并最终走向胜利的过程。
“从延安出发”主题有双重含义:70年前中国共产党人从延安出发,走向全国;70年后的遗产日,文保人“从延安再出发”,以保护好珍贵的革命文物为己任。

为什么只有近百年、看起来很“普通”的工作生活用品和旧居旧址,也被称为“文物”?准确阐释革命文物的科学定义,顾玉才老师释去同学们的疑惑;今年的遗产日为什么选择“保护革命文物 传承红色基因”主题?顾玉才老师解释说,是因为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70周年,共和国是无数革命者不怕牺牲、艰苦奋斗、前赴后继才换来的。就像习近平总书记讲的那样,“共和国是红色的,不能淡化这个颜色”。

解读一件件文物、历史老照片,一处处旧址,顾玉才老师翻开历史的大书,带着同学们重回80年前的延安,重温那段峥嵘岁月:一条打着大块补丁的毛毯,它曾经属于董振堂、朱德、周恩来,三易其主,见证了革命战友间的深厚情谊,大块补丁则透射出老一辈革命者艰苦奋斗的精神;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见证了当年轰动延安的“肖玉璧案”“黄克功案”,折射出中国共产党拔掉“莠草”清明政治的决心。

公开课最后,顾玉才老师特别为大家说明了保护革命文物的紧迫性和艰巨性;通过展示旧址的修缮过程,彰显了文保工作者的努力和付出。顾玉才老师说,革命文物不仅仅活在过去,当下的青年人也能从中汲取精神养分;革命文物是重要的文化资源,正在为脱贫攻坚、反哺老区做着实实在在的贡献,正在成为老区发展的文化引擎。
一堂红色遗产公开课,顾玉才老师旁征博引,丰富的实物,生动的故事,使同学们了解了革命文物背后的故事与精神,理解了革命文物保护的紧迫性和价值,受到同学们的欢迎。
除了现场400多位来自延安大学和全国多所高校的青年观众,央视网、中国经济网、新浪微博、快手等多家新媒体平台也同步直播。(张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