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至29日,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经过一整天的演示汇报,3月29日上午,评委会通过评议和无记名投票,选出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广东英德青塘遗址、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等十个项目当选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在开幕式上致辞。他表示,近年来,在国家文物局的组织领导下,在全国考古工作者的大力支持下,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通力合作,使“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评价体系、规则程序日益规范完善,社会参与的渠道也更加广泛多样,“十大考古”已成为文博行业社会认可度最高的文化品牌。“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既是一年来全国考古成果的缩影,是考古工作者向公众汇报和分享成果的平台,也是在全媒体传播时代让更多公众了解民族文化遗产的意义所在、尝试考古成果与社会共享新模式的探索实践。
宋新潮同时指出,国家文物局在坚持文物工作方针,有效保护古代遗址的前提下,组织实施了“考古中国”重大研究项目,有计划、有重点地安排主动性考古工作,探究人类起源、农业起源、文明起源,梳理中华文明和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发展的脉络,不断加深对中华文明悠久历史和宝贵价值的认识。此次评选活动,有不少参评项目就是“考古中国”的新成果,是考古学家长期坚持、不断探寻的新进展,也有在国家重大建设工程中的重要发现。此外,还有一些是遭到盗掘破坏后的抢救性发掘,这种盗掘行为是对国家历史文化遗产的严重破坏。
类型丰富 意义重大
此次评出的“十大考古新发现”,既是2018年度全国考古发现中的杰出代表,也是当代中国考古学理念、技术和方法的集中展示。
从类型上看,既有传统的聚落、城址、墓葬等类型,也有洞穴遗址、古河道遗址、衙署遗址、沉舰遗址等并不多见的类型。这些项目都在各自领域解决了重大的学术问题,实现了新突破。如广东英德青塘遗址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揭示出环境变迁与文化演进的耦合关系,为华南乃至东南亚旧-新石器过渡阶段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一把重要的标尺;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让人们认识到屈家岭文化在长江中游地区文明化进程中扮演的重要角色;陕西延安芦山峁遗址为认识龙山时代晋陕高原人群流动、社会变迁、中原与北方区域互动,乃至探索中国史前社会复杂化、文明起源和“早期国家”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资料;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不仅为西天山地区人群的生业方式从畜牧经济向游牧经济转变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而且其发现的迄今最早的用煤遗迹也为学术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研究资料;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也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的发现使得芮国后期都城终得确认,也提供了周王室大臣采邑(地)向东周诸侯国发展演变的典型案例;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是目前长江下游港口型遗址的重要发现,为中外文化交流、海陆交通路线及海岸线变迁等诸多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新资料;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是目前唯一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很可能是金章宗夏捺钵的泰和宫;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遗址为研究我国宋代城市与衙署建筑、古代园林及宋蒙(元)战争史等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而“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则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为研究中国近代史、海军发展史和世界海战史等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
媒体和社会关注热度空前
此次终评会吸引媒体程度超过往年,许多媒体到场报道并抓住各种机会采访评委和汇报人。终评会吸引了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等权威媒体记者到现场报道,更少不了一群新媒体人的身影。如国家文物局官方微信和微博、“文博中国”(中国文物报)微信、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微博、社科院考古所中国考古网、微信公众号“挖啥呢”等新媒体都进行微博直播和微信推送。澎湃新闻还以“考古奥斯卡”为专题,在终评会前后发表了一系列深度分析文章。
国家文物局官方微博“中国文博”3月11日在微博端内开设新话题“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并进行话题维护与传播,各文博领域博主纷纷参与话题互动。截至3月29日,话题阅读量超过2200万,讨论量达5000次以上。3月11日至24日陆续上传入围项目图文介绍和视频宣传短片,视频宣传短片累计播放次数超过500万,图文介绍更收获超过千万阅读量。发起微博问答进入微博热门流,单条微博阅读量近300万。
微信公众平台“文博中国”在终评会前开启公众微信投票活动,引发了入围项目所在省份公众的极大参与热情,网友纷纷投票和留言。投票活动极大提高了公众对“十大考古”活动的关注度,投票结果反映了公众心中的2018年度“十大考古”,也激发了他们对家乡悠久历史文化的高度认同感和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评选活动办公室首次在快手视频客户端开设政务号,发布项目介绍视频和终评会预告视频;更在终评会和新闻发布会现场进行视频直播。3月28日和29日的汇报会及新闻发布会直播,累计观看人数达130多万,累计点赞50余万;项目视频和预告视频累计播放500余万次,收获点赞超12万个。数百万人由此关注了此次“十大考古”活动,充分感受到中国考古的最新成果,领略到中国考古人的风采。
本届终评会评委是通过抽签方式从专家库中随机抽取产生,柴晓明、陈洪海、董新林、方辉、高星、宫希成、郭伟民、霍巍、雷兴山、李伯谦、李让、刘庆柱、罗丰、孟华平、宋新潮、孙英民、王巍、徐光冀、闫亚林、于志勇、赵宾福(按姓名拼音排序) 等21位评委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河南省文物局、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大学、山东大学、吉林大学、西北大学、四川大学、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宁夏回族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文物报社等单位。(贾昌明)
201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按年代早晚排序)
广东英德青塘遗址
发掘单位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项目负责人:刘锁强
青塘遗址是华南新旧石器时代过渡阶段的典型洞穴遗址,发现晚更新世晚期至全新世早期连续的地层堆积,清理出墓葬、火塘等多个重要遗迹,出土古人类化石、石器、陶器、蚌器、角骨器、动物骨骼及植物遗存等各类文物标本一万余件,建立起距今约2.5万至1万年连续的地层与文化序列。反映出晚更新世晚期以来现代人行为复杂化发展的新阶段以及社会复杂程度,系统再现了中国南方从狩猎采集社会向早期农业社会过渡的历史进程。

黄门岩2号洞地点发掘区

墓葬遗迹与人骨化石
湖北沙洋城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彭小军
城河遗址为屈家岭-石家河文化的重要城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经过数次发掘,发现城垣、人工水系、大型建筑、祭祀遗存等重要遗迹,从内部聚落形态的角度揭示了屈家岭社会的发展。北城垣外侧发现的王家塝墓地则是迄今发现的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屈家岭文化墓地,填补了长江中游地区缺乏史前大型墓发现的空白,对重新审视屈家岭文化的社会结构提供了极其重要的资料。

城河遗址鸟瞰图及王家塝位置(南-北)

M4出土器物组合
陕西延安芦山峁新石器时代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 延安市文物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明志
在芦山峁遗址核心区——“大山梁”的顶部,经钻探确认了至少四座大型夯土台基,每座台基之上坐落着规划有序的围墙院落和建筑群,相当于四座相对独立而联系密切的夯土台城和高等级院落遗址。初步判断,芦山峁遗址是以四座台城式建筑群为核心,周边拱卫着大量普通居住地点和居址葬墓地的大型聚落,面积超过200万平方米。对四座人工台城中面积最大的“大营盘梁”展开发掘工作,发现其顶部分布着三座院落,由北部一座大型院落和南部两座小型院落构成“品”字形布局。

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台地上的三座院落俯视

出土陶质泥抹子
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
发掘单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 中国人民大学
项目负责人:阮秋荣
吉仁台沟口遗址是目前新疆伊犁河谷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以青铜时代为主体的聚落遗址,由居址区和高台遗存共同构成。结合近400平方米的大型单体房屋建筑和气势磅礴的石构高台遗存,初步推测这里是伊犁河流域青铜时代晚期的中心之一。遗址发现了丰富的与青铜冶炼有关的遗物遗迹,是新疆史前唯一一处有明确冶金证据链的遗址。发现了迄今世界上最早使用燃煤的遗存,将人类对燃煤的使用历史上推千余年。

大型房址F2(西-东)

与冶铸活动有关的遗物
山西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
发掘单位: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马昇
经过考古勘探和科学发掘,在5500平方米墓地范围内发现商代晚期墓葬12座、车马坑6座以及灰坑5个,其中“甲”字形大墓5座,共出土铜、玉、陶、骨等各类材质的文物500余件(组),加上正在陆续追回的被盗文物,该墓地随葬文物数量可能达数千件。根据墓葬形制与出土遗物判断,该墓地应为晚商高等级方国贵族墓地。从青铜器中两种族氏铭文的差异性来看,此墓地应为“匿”族墓地。该墓地的发现与发掘是商代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不仅为“匿”族青铜器找到了归属,也填补了晋南地区晚商遗存的空白。

M1出土器物照(西-东)

族氏铭文
陕西澄城刘家洼东周遗址
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渭南市博物馆 澄城县文体广电局
项目负责人:种建荣
调查确认遗址范围约3平方千米,以自然冲沟和人工壕沟相连组成一个封闭的大型遗址区域。在遗址东区面积10余万平方米城址内,采集到陶鬲、盆、罐、豆、三足瓮等春秋陶器残片。勘探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板瓦等建材堆积,属重要建筑所在,应是高等级人群居住区。城址区外围为一般居址区和墓葬区。勘探发现墓葬共4处220余座,大墓和部分中型墓虽遭严重盗掘,但仍发掘清理出大量青铜器以及金器、玉器、铁器、陶器和漆木器等珍贵文物。通过对出土遗迹、遗物综合分析,推断这里是芮国后期的都城遗址及墓地,填补了芮国后期历史的空白。

刘家洼墓地发掘现场

大墓M1出土棺环
江苏张家港黄泗浦遗址
发掘单位:南京博物院 苏州市考古研究所 张家港博物馆
项目负责人:周润垦
通过考古发掘,在遗址西区清理了南朝至唐宋时期的道路、灰坑、水井、水沟等遗迹,在遗址东区发现了唐代和宋代的河道、木桥、房址、水井、仓廒类等诸多遗迹,证实了黄泗浦遗址是长江下游一处非常重要的港口集镇遗址。其中对唐代和宋代河道的揭示,河道内大量的砖瓦瓷片堆积以及木桥遗迹,都说明了黄泗浦作为港口曾有的繁华及在江南地区重要的历史地位,是目前长江下游港口型遗址中非常重要的发现。黄泗浦遗址诸多唐代时期遗迹的揭露和大量遗物的出土,也为实证鉴真从黄泗浦东渡启航提供了无可替代的考古学资料。

唐代大型院落(北-南)

明代桥墩内填的大量宋代铭文砖(南-北)
河北张家口太子城金代城址
发掘单位: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张家口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崇礼区文广新局
项目负责人:黄信
太子城遗址经勘探与发掘确认为一座平面呈长方形的城址,总面积约14万平方米,现东、西、南三面城墙存有地基,墙外有护城河。出土遗物以各类泥质灰陶砖瓦、鸱吻、频伽、凤鸟、脊兽等建筑构件为主。太子城遗址是第一座经考古发掘的金代行宫遗址,是仅次于金代都城的重要城址,是近年来发掘面积最大的金代高等级城址。城址双重城垣选址理念,主体建筑呈轴线分布、前朝后寝的布局方式对金代捺钵制度、行宫的选址与营造研究有重要意义。

北区一、二、三号院落平面图

印摩羯文“尚食局”款定瓷
重庆合川钓鱼城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
发掘单位: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
项目负责人:袁东山
范家堰遗址规模宏大、布局规整、轴线清晰、性质明确,是目前国内罕见的经过大规模考古发掘、保存极其完整的宋代衙署遗址。范家堰南宋衙署遗址是钓鱼城的政治军事中心,符合中国传统衙署建筑规制的同时又具有鲜明的山地城池特色,为研究我国宋代城址与衙署建筑、古代园林及宋蒙(元)战争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遗存。遗址出土的铁雷片口、底、身及铸造痕迹完整清晰,为上下合范法铸造,经初步检测为白口铸铁,内填火药,是世界中古史火器与冷兵器并用时代开创阶段的珍贵见证。

遗址全景及周边环境(俯视)

衙署办公区围墙、中轴线建筑群及附属建筑
(西北-东南)
辽宁庄河海域甲午沉舰遗址(经远舰)水下考古调查
调查单位: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大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项目负责人:周春水 冯雷
水下考古调查发现,舰体残骸呈上下颠倒翻扣在海底,总体残长80米,宽12米。现存大约3米高的生活舱室、2米高的甲板舷墙。本次调查提取铁、木、铜、铅、玻璃、陶瓷、皮革等材质各类遗物标本500余件,种类包括舰体结构、武器装备、个人物品等。“经远舰”调查是继“致远舰”之后,我国水下考古工作获得的又一重大成果,也是目前唯一发现北洋海军舰铭牌,其材质、工艺及安装方法首次得以明确。同时,“经远舰”是德国设计制造装甲巡洋舰的最早案例之一,它的发现为世界海军舰艇史的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实物资料。此次水下考古调查摸清了整个沉舰的残存情况、埋藏状态、遗物分布等诸多信息。

残存的铁甲堡舰体外壳

“經”字铭牌、“逺”字铭牌
(全国十大考古评选活动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