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佳作选登
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守望者傅举有
日期:2019-11-12 字号:[ ]

1972年至1974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是20世纪世界考古史上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曾震惊了整个世界。在发掘、保护、研究和利用马王堆汉墓及出土文物的过程中,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傅举有先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巨大贡献,是马王堆汉墓文物的守望者。

傅先生,湖南娄底人,1965年研究生毕业后,从中山大学分配到中国文联工作。1973年初,又从文化部调至湖南省文化组湖南省博物馆工作,从此与马王堆汉墓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先后任湖南省博物馆考古队副队长、考古部负责人、陈列部主任、主管业务的副馆长。退休后,依然孜孜不倦地研究马王堆汉墓。

南下湖南,积极投身马王堆汉墓发掘工作

1972年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发掘,震惊全世界。这促使傅先生毅然离开北京,只身南下,回家乡湖南参加马王堆二、三号汉墓的发掘工作。

1973年8月下旬,正率队参加湖北长江流域第二期考古训练班的傅先生,被馆里紧急召回,参加7301工程。7301工程是中央和湖南省为保护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女尸及文物而建设的文物仓库的代号,被列为1973年第一号工程。10月,又开始负责筹备马王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相关工作。三号墓的考古发掘从11月19日开始,至12月13日完毕。5天后,即12月18日,又投入二号汉墓的发掘,至次年2月结束。

马王堆二、三号汉墓虽密封程度不如一号汉墓,出土文物中也没有一号汉墓那样的栩栩如生的女尸,但出土的大量帛书帛画漆器等珍贵文物,同样震惊了世界。

傅先生从1973年8月下旬奉命前往马王堆,直至次年2月将发掘收尾工作做好为止,参加了二、三号汉墓发掘的全过程,是最先进入马王堆的考古人员,也是最后离开马王堆的考古人员。他在马王堆度过了99个难忘的日日夜夜,亲历了世界著名的马王堆汉墓的发掘工作。

北上北京,细致整理马王堆汉墓帛书

马王堆一号汉墓因出土了一具栩栩如生的女尸轰动了世界,而三号汉墓因出土大量帛书和简牍,同样震惊了全世界,并持续推动马王堆学的形成和开展。

就在考古发掘工作刚结束不久,1974年3月,国家文物局马上组建马王堆汉墓帛书整理小组,邀请北京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中国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故宫博物院、中国历史博物馆及全国有关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数十人参加。整理小组设在北京红楼文物出版社三楼。它的成立,在我国文物保护和帛书整理史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整理小组工作照

帛书整理小组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右一为傅先生,右三为商承祚先生,左一为周世荣先生)

作为帛书所有者湖南省博物馆的代表和整理小组成员,傅先生参加了帛书整理的全过程,并具体负责帛书《五星占》附表释文和帛书地图的拼复释文工作,前者作为帛书整理小组最早的一批研究成果,发表在1974年第11期《文物》。此外,他还接受整理小组安排的工作任务,在专家们的指导下,完成《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简介》,并在《历史研究》1974年第1期上发表,这是最早向外界全面介绍马王堆汉墓帛书的文章。

马王堆汉墓帛书,为中国文明史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的新资料,使人们意识到中国文明史和世界文明史的某些部分,需作重新认识,需要重新改写。这里拥有世界最早的彗星图、最早的天文著作、最古老的医书、最早的相马经、最古老的城市设计蓝图、世界上研究性医学最早的专科文献;这里还显示中国最早发现了太阳黑子,以及两千年前的外科手术资料等等。

科学利用 认真举办马王堆汉墓陈列

傅先生曾前后三次参加或主持马王堆汉墓陈列。第一次是1974年上半年。随着马王堆汉墓文物仓库的建成,马王堆汉墓陈列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次展览在1974年7月对外开放。当时展陈条件虽简陋,但展出的内容脉络清晰,按随葬品、木椁、女尸三大部分展出,文物丰富,影响大,每日参观人数高达万余人。

第二次改陈是在1986年。这一年正是湖南省博物馆建馆30周年暨马王堆汉墓发掘15周年。时任业务副馆长的傅先生,负责展陈内容设计。这次展出的文物更加丰富,是按发掘经过、墓主人介绍、漆木器、陶器、农副产品、食品等随葬品,丝绸,两幅T型帛画、帛书和简牍,女尸,棺椁等5大部分展出的,其中棺椁部分展出了一、三号墓大椁及一号墓的黑漆素棺(外棺)。

第三次改陈是在1997年。随着博物馆新陈列大楼的兴建,改陈工作再次被提上议事日程。这次改陈工作由傅先生任陈列内容设计组组长。展出内容包括墓葬的地理位置、传说和历史记载、发掘经过,三位墓主人的介绍,侯府荣华(又名走进轪侯家,展品有漆木器、丝绸、帛画、帛书等),两幅T型帛画,棺椁,女尸等六大部分,还增设了一幅展示两千年前长沙国丞相轪侯家历史画卷的大型半景画。这次展览后被评为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

傅先生还积极推动马王堆汉墓文物走出国门,向世界各国人民宣扬伟大的中华文明。他在担任陈列部主任和业务副馆长期间,举办过赴香港、台湾等地和日本、美国、法国、新加坡、韩国、荷兰等国的展览数十个。这里仅就赴香港和日本的展览情况略作介绍。

1985年7月1日,“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湖南历代珍品文物展”在香港华润艺林公司中国文物馆开幕。这次展览共展出230件文物,是湖南省博物馆外出展览中展品数量最多、品位最高的一次,是为响应中央号召,在1997年香港回归之前,对香港居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而举办的系列展览中的一个。为配合展览,傅先生于1985年10月和12月在香港分别为大中小学教师开办了“马王堆汉墓及古尸研究”和“马王堆汉墓的发掘与研究”学术讲座,香港《文汇报》对前者作了详细报道,香港大学校刊对后者作了全文刊登。这次展览历时半年,入馆观众高达数十万人,取得了极好的社会效益。次年2月,国家文物局还向全国印发了《湖南省文物展览赴港展出获得好评》简报。

1990年3月17日,“中国长沙马王堆汉墓展”在日本大阪万国博览公园开幕。展出时间6个月。这次展览取得了巨大成功,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每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最多的一天高达14850人。一位日本观众在留言簿上写道:“每天都有成千上万的日本人被中国马王堆所感动。”还有观众说:“二千多年前的女尸、文物保存这样好,是不可思议的奇迹。”

求真务实,圆满解决三号墓墓主人的身份问题

马王堆一、二、三号汉墓发掘后,特别是二号汉墓出土了墓主人的3颗印章,因而很快确定该墓墓主人就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在长沙国丞相任上封为轪侯的利苍,而一号墓墓主人的身份,经学者们的研究,也很快得到确认,是利苍的妻子辛追。但是,三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却因墓中出土的直接证据不明显而迟迟未能确定,后经傅先生的细致研究和推理,确定是利豨。傅先生的这一“划时代的发现”(岳南语)引起了学术界众多的赞同之声。

岳南先生在《西汉亡魂——马王堆汉墓发掘之谜》一书中说:“马王堆三号墓墓主是第二代轪侯利豨某一位兄弟的说法,始以在海内外广为流传。但就在这个说法流传了9个年头之后,湖南省博物馆研究员傅举有在整理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时,感到以前的说法有可疑之处。于是,经过一番潜心研究后,终于得出了新的结论,那便是马王堆三号墓的真正主人不是利豨的某一位兄弟,而恰恰是第二代轪侯利豨本人。傅氏的一家之言通过《考古》月刊1983年第2期发表之后,引起了考古学界、历史学界研究人员的关注,同时也引起了众多的赞同之声。一篇又一篇的论文相继出现在不同的报纸杂志,争相以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证实傅氏推断的准确。”

傅先生坚持的“利豨说”已得到学术界和文博界的广泛认同。如今,正在湖南省博物馆新馆展出的《长沙马王堆汉墓陈列》已采用三号墓主人是利豨的观点,从而使三号墓墓主人的身份问题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马王堆汉墓对傅先生的影响很大,诚如傅先生自己所言:“我从北京调来湖南,就是为了发掘马王堆汉墓、研究马王堆汉墓,我以后当业务副馆长也是管理马王堆汉墓。”(程京)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