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博全景照
南京博物院的前身是蔡元培先生于1933年倡建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20世纪50年代初更名为“国立南京博物院”,为全国综合性历史博物馆,隶属中央文化部;后属华东文化部,单位性质变为东南地区的物质文化史博物馆,定位是华东区的大区博物馆。1954年,改由江苏省文化局领导,但大区博物馆的性质未变。直至1964年,江苏省文化局确认南京博物院(以下简称“南博”)为江苏省属的区域博物馆,性质定为江苏的历史艺术性博物馆,江苏省博物馆、江苏省文管会在这期间并入南博。改革开放后,南博持续发挥在国内博物馆的引领与带头作用,继2008年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后,2009年又被确定为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并在历次国家一级博物馆运行评估中名列前茅。2013年11月,适逢南博建院八十周年,二期改扩建工程顺利完工,南博立足新起点,迈入新征程。在“一院六馆六所”(博物院下设历史馆、特展馆、艺术馆、民国馆、非遗馆、数字馆,以及考古研究所、文物保护技术研究所、陈列艺术研究所、民族民俗研究所、古代建筑研究所、古代艺术研究所)综合格局下,同时具备社会服务、图书信息、文化创意、征集鉴定、安全保卫、办公后勤、人事科研等较为齐备的功能设置,是国内综合性最强、研究领域最广、极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大型博物馆之一。
从原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成立至今,南博一直以“服务公众”与“科学研究”为核心,以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为目标,坚持高质量发展,高品质服务。近十年来,南博的馆舍面积、展览面积、观众数量、观众日人均逗留时间均大幅提升。南博服务社会及公众的能力出现质的飞跃,社会效益显著增强。
一、提供优质文化产品,为事业高质量发展集聚动能
展览推陈出新,增强文化自信。陈列展览是博物馆实施公众教育、服务公众的有效手段。南博的基本陈列根植于科学研究,服务于观众需求,不断作出调整。“中国历史陈列”(1954年)是南博在基本陈列上迈出的第一步。“江苏历史陈列”(1962年展出,1972年有较大修改)是全国范围内举办的第一个地方性历史陈列,开创了我国博物馆地方通史陈列体例。“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1989年)首创区域文明史陈列。“物华天宝——古代艺术陈列”(1999年)一方面延续了“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专题陈列的横向结构和实物为主的博物馆语言方式,另一方面也是南博在艺术博物馆方向上的尝试。“南都繁会·苏韵流芳”(包括“江苏古代文明”和“民国社会风情”,2013年)诠释了江苏地域从石器时代到民国时期的历史、艺术、文化的整体性与多样性,通过多元化展陈手段做到了通史陈列与专题展览、学术阐释与体验参观、科技元素与人文关怀、静态展示与动态演绎的和谐统一。在优化基本陈列的基础上,南博举办各类精品展览,多个展览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积极推进“策展人+一个团队”的策展制度,创造高品质特展并广受好评。

“江苏古代文明”展
社教分众多元,凸显文旅融合。南博强调博物馆服务的重要性,致力于从传统宣教向多层次教育服务转型,在国内率先将“社会教育部”更名为“社会服务部”,从公众服务、讲解接待与咨询服务、社教活动、夜间开放、教育功能探索及志愿者服务等方面入手,更加强调教育的“自愿性”和服务的“全面性”。坚持不懈地进行公益讲解,研学活动,进校园、社区、军营活动;形成“清溪学堂”社会教育活动体系和志愿者服务机制;举办“南博讲坛”;完成“一院六馆”语音导览多语种和儿童语音导览器全覆盖;建立起“公众服务后台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管理平台,智慧服务迈上新台阶。社会服务部多次获评“青年文明号”“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十佳优秀讲解员”“志愿者优秀讲解员”等荣誉称号。
文创深耕发展,活化文物资源。南博旨在探索博物馆文创产品开发模式,从展览的创意策划、教育活动的设计、文创衍生产品的开发三个方面打造文创产品开发总框架,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尤其是南博牵头成立的江苏省博物馆商店联盟,为江苏省乃至全国博物馆界文创产业事业的开拓性力作。
二、努力开展科学研究,为高效能发展激发内生动力
学术研究重人才培养,更重成果转化。南博历来十分重视营造学术氛围,打造研究队伍,设立学术委员会、举办学术沙龙、开展文博传统技艺“传帮带活动”,以学术支撑公众教育与服务。积极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大力推动学术著作的出版,基本形成考古发掘报告、文保工程报告、学术专著、年报、研究性期刊等构成的出版体系。组织召开了“东亚古遗址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华文明起源与形成国际学术讨论会”“中美博物馆馆长论坛”“中美博物馆峰会”等学术会议,有力提升了南博的学术地位。2017年,南博成功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助力了南博科研发展。
考古发掘探索江苏古代文明成绩显著。从中原地区的殷墟、郑州商城的发掘到甘青地区的西北科考队对甘肃宁定县阳洼湾(今广河县齐家镇)齐家文化墓地的发掘;从西南地区的“锄头考古”到东南地区福建昙石山的发掘。1949年以后,曾昭燏、赵青芳、尹焕章、蒋赞初等老一辈考古工作者,在江苏境内进行了如青莲岗遗址、北阴阳营遗址、南唐二陵等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揭开了江苏古代历史与文化的面纱。改革开放以来,南博以探索中华文明重大课题为导向,以多学科合作、综合研究为手段,在良渚文化与中国古代文明进程、六朝建康城的范围与布局等课题领域取得了较大突破。为探索地域文明,南博围绕“环太湖西部史前文化谱系”“黄淮地区史前聚落考古”等一系列课题,进行了有针对性的主动发掘,特别是宜兴骆驼墩、溧阳神墩等遗址的主动发掘,连云港藤花落、邳州梁王城遗址的发掘有力地推动了考古学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南博已拥有多项“十大考古新发现”,为探索中国古代文明、溯源中国古代社会作出了贡献。例如,顺山集遗址的发掘填补了江苏乃至淮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阶段考古的空白,发现的距今8000余年的环濠聚落将江苏文明史向前推进1500年。近年来南博重要的考古发掘多结合国家和江苏省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开展。此外,持续关注公众考古,使政府与民众了解考古是什么、做什么和成果有什么,帮助全社会理解并积极参与后期的遗址保护工作。中国考古与国际的交流合作自20世纪90年代起日趋深入,而南博从中央博物院时期起即有优越的基础和条件。南博考古的对外交流合作,尤以与日本学术机构合作的“佛教南传”“早期水稻田遗址考古”“江南与日本弥生时期渡来人体质人类学研究”等取得突出的成绩。
文物征集、保管与保护工作实现新突破。南博的文物征集除了考古部门向博物馆调拨发掘文物、出资收购流散在社会上的文物外,还积极鼓励社会捐赠,倡导文物的有益流通和有偿交换。目前,南博拥有43万余件(套)藏品。数量如此巨大的收藏,保管与保护自是一项重要工作。南博建立了较完善的藏品体系,持续致力于藏品信息化工程建设。藏品管理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完成可移动文物普查任务,上报了院藏文物的普查数据,编制完成国家文物局委托的《博物馆藏品保管指南》,建成的超高清数字照相室和扫描室在全国文博系统推广,开发的藏品全流程管理系统可与国家普查办登录平台无缝对接。积极参与配合江苏省内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维修和馆藏文物的科技保护与修复工作,并在保护修复文物的过程中展开科学研究。积极促进文保科研成果的转化利用,获多种文物保护授权专利,完成了多项省部级以上文保科研项目,编制苏州文庙等多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大遗址保护规划。纸张保护、彩绘修复、青铜器修复等优势领域的技术力量进一步加强,尤其是获批成立“纸质文物保护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获《可移动文物技术保护设计和可移动文物修复资质证书》;浙江绍兴印山越国王陵原址保护工程是集价值评估、现状调查、病害分析、方案设计、工程实施和科学研究等方面结合的成功案例,列入“2011年度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近年来,南博承担多项传统优秀古建和重大遗址的保护设计、保护规划方案等。对考古遗址和不可移动文物进行三维扫描和数据采集,成为相关保护的重要依据和关键。
三、加强对外交流合作,提升南博美誉度与影响力
近年来,南京博物院发挥藏品优势,注重活化文物资源,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势头良好,文物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各项管理更加科学规范。2008年参加奥运特展“中国记忆——5000年文明瑰宝展”等,参加首都博物馆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早期中国——中华文明起源展”;赴欧美等国举办“中国珍宝展”“乱世绝响:六朝的艺术新潮展”等展览;引进“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及“法老·王——古埃及文明和中国汉代文明的故事”等,均影响颇大。院藏明清书画等藏品与国内博物馆借展交流更加活跃,与十余家博物馆共同策划“金色中国——中国古代金器大展”;与日本、韩国、加拿大等多家国外文化机构建立了长期友好合作关系。尤其是赴美展“王陵瑰宝:中国汉代考古新发现”,为 2017 年中美人文交流高层磋商成果清单中仅有的两项历史展览项目之一,体现了中美两国对文化交流的高度重视。
随着各项业务持续向好发展,如今的南博已成为江苏的文化名片和南京的城市客厅,在青奥会等重大活动中发挥了积极作用。2014年获“第二届夏季青年奥林匹克运动会先进集体”“首届南京市旅游文化名片——十大新城市旅游文化名片”和“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2015年获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和“全国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首批示范单位”;2016年荣获“江苏省文明单位”;2018年在国家一级博物馆评估中获得优秀。
南博的事业随着新中国一同成长、发展、壮大,南博人作为新时代的奋斗者,将继续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的重要指示,牢牢抓住“文化建设高质量”这一契机,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博物馆为建设目标,以推动博物馆事业发展为出发点、着力点,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南京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