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新闻报道
军工遗产揭开神秘面纱 文物保护填补体系空白
——军工历史文化遗产成体系列入第八批国保单位
日期:2019-10-18 字号:[ ]

——军工遗产是我国谋求民族独立、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历程的重要见证,入选项目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具有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和重要意义。

 

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

10月16日,国务院印发通知,发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国保单位新增762处,国防科技工业入选的项目有10处。此次军工遗产成体系列入国保单位,是军工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突破,入选项目集中反映了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辉煌成就,具有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和重要意义,填补了空白。

自国家文物局2018年7月启动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遴选工作以来,国防科工局积极组织全行业开展申报遴选工作,多次邀请国家文物局专家就申报工作进行专题辅导,牵头成立由国务院参事室、国家文物局、清华大学等单位专家组成的专家调研组,对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考察,历经3轮筛选和2个多月的实地调研,确定最具申报价值的项目参与申报。

经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多轮评审,最终进入公布名录的有8处,分别为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北京市房山区)、三线航天066导弹基地旧址(湖北省远安县)、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旧址(湖北省老河口市)、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湖南省郴州市)、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四川省梓潼县)、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四川省乐山市)、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旧址(贵州省平坝县)、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旧址(贵州省安顺市)。

另外,经国防科工局指导建议,由各省申报进入公布名录的有2处,分别为洞窝水电站(四川省泸州市)、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云南省昆明市)。

大国重器威震寰宇,重大工程挺起民族脊梁

国无防不立。新中国成立之初,党和国家就非常重视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从1953年开始,新中国接受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的援助,建设了以“156项重点工程”为核心的近千个工业项目,奠定了我国工业发展基础,形成了完整工业体系雏形。在“一五”、“二五”期间,“156项重点工程”中实际实施的有150项,其中涉及国防科技工业的44项,主要涉及原子能、航天、航空、军事电子等领域。

坐落在北京市房山区的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内的我国第一座重水反应堆和第一台回旋加速器(简称原子能“一堆一器”),正是其中典型代表。1958年6月,原子能“一堆一器”在苏联专家的指导下正式建成,同年9月27日,国务院在原子能院举行了隆重的移交典礼。1987年,回旋加速器光荣退役;2007年,重水反应堆安全停闭。原子能“一堆一器”是我国建设的第一项核科技重大设施,它开创了我国原子能时代,是中国核工业的发祥地,以“一堆一器”为开端,我国逐渐发展起了自己的核工业体系,为“两弹一艇”攻克了多个科技难关,为我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的重大贡献。同时,它为我国核电起步发展创造了实验条件,先后派生或援建了14个单位,7位“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67位两院院士曾在这里建立功勋,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的核科技人才,是中国核工业的摇篮。

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位于湖南省郴州市许家洞镇,见证了新中国铀矿工业的发展。作为新中国第一座铀矿,711矿始建于1958年,为我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提供了合格的原料,奠定了新中国铀矿冶工业的历史基业,被誉为“中国核工业第一功勋铀矿”。

好人好马上三线,共和国记忆中的一抹亮色

20世纪60年代中期,国际局势日趋紧张,为加强战备,党中央作出三线建设重大战略决策,从1964年开始,到1983年中央作出三线企业调整改造战略决策,再到2006年调整改造基本结束,三线建设前后长达4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史上规模空前、持续最长的经济建设战略活动。三线建设中,国防科技工业作为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建成了一大批军工三线基地,成功研制“两弹一星一艇”,实现“两弹”结合,突破远程打击关键技术,彰显了军工人团结奋进的爱国情操,更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自强与自信。

四川被确定为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5年,代号902的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在绵阳市梓潼县开工建设,1974年基地基本建成,1992年迁往绵阳科学城。在梓潼旧址的二十余年间,我国原子弹、氢弹完成了武器化、小型化、实战化的进程,将核弹和导弹结合在一起,真正地形成了有效的核威慑力量。同时完成了中子弹的研制工作,是我国新一代核武器研究的重要突破。两弹研制中的核武器实验共计45次,其中有22次是在三线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指挥完成的。旧址中的专家宿舍是中国核武器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历史见证,也是唯一一个有如此多的专家、院士集中居住、工作过的场所。旧址现在已发展成为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核科普教育基地。

066基地,作为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兴建的大型导弹基地,是整个三线建设的重要历史见证和典型代表,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远安县,1970年破土动工,于90年代初期研制成功系列产品。它是我国唯一一个能独立研制生产航天型号全武器系统的军工单位,是第一个越野机动近程地地战术战役导弹研制生产基地,也是我国重要的特种越野车及底盘研发生产基地。在三线建设全面调整的大背景下,自主研制出某型号产品,填补了我国战术导弹领域的空白,成为我国的“杀手锏”。基地旧址亲历了从最初建设投资的5亿人民币发展壮大至2018年末拥有总资产逾500亿元的大型国有企业,不仅实现了强军报国的初心,也验证了“三线建设是我党的一笔宝贵财富”。

“歼六Ⅲ型”飞机是在云贵高原生产的第一架歼击机,结束了高海拔气候下不能生产飞机的历史,粉碎了“中国低端的工业水平,是根本制造不出战斗机”的言论。作为三线航空工业的典型代表产品,她凝聚着贵飞云马厂、航发黎阳厂等三线单位集体智慧。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幺铺镇的三线贵州歼击机总装厂(贵飞云马厂)旧址,是三线建设时期,研制现代化歼击机与批量生产歼击机的飞机总装厂旧址,亲历了三线时期国防航空工业军民结合发展历程,以及改革开放40年来中航工业阔步迈向国际航空界的历史足迹。2003年承担全机部件制造和部分设计性试验任务的“山鹰”教练机,创造了航空史上新机研制的奇迹。

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航发黎阳厂)旧址位于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白云镇,是集发动机研发、生产、修理、服务为一体的总装总试厂,创建于1965年,作为国家航空发动机制造骨干企业,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建厂至今从未脱离主业,共研制生产了涡喷-7、涡喷-13两大系列二十多个型号的发动机数千台,其中两型发动机获得国家最高质量银质奖,一型发动机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线贵州航空发动机厂开辟了我国航空发动机军贸出口的先河。上述两个三线贵州航空基地旧址,三线建设的“山、散、洞”特征明显,主体均包含多处天然与人工山洞车间。旧址也见证了三线军工对云贵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以及民族间的深度融合。

火箭炮作为战时担负远距离和纵深作战任务,是现代炮兵的重要组成部分。三线火箭炮总装厂是三线建设时期,1969年在湖北省老河口市洪山咀镇兴建的大型火箭炮生产企业,是我军的重要火箭炮武器供应商,也是我国军贸出口的重要输出企业。在旧址上,我国第一门“107型”火箭炮武器完成总装生产。其五十多年的发展历史就是新中国成立后火箭炮武器装备的发展历史,研发技术水平代表了国家在火箭炮武器领域的科研水平,对于研究现代炮兵战役战术发展变化具有极高的价值。

浴血十四年,烽火八千里

自1840年,西方殖民主义的坚船利炮敲开国门,古老的中华民族历经了百年屈辱、百年沧桑,无数中华儿女将一腔热血化作救国兴邦的实际行动。其中以九三学社创始人之一、留德工程师税西恒为代表的进步人士自筹资金,于1921年自主设计建造了济和水电站,后更名为洞窝水电站,极大地推动了泸州市的现代化进程,是第一座由中国人自主设计、建造的水电站,代表了当时我国水利水电工程自主设计的最高水平,是中国水利水电工程自主设计发展的起点。在抗日战争期间,它作为国民政府23兵工厂的自备电源,为兵工生产提供了稳定的能源,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卓越贡献。洞窝水电站旧址是近代中国自强求富、反抗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实物见证,她不仅清晰地记载了各个历史时期水利水电工程技术的发展演进过程,建筑本体也是洞窝风景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中国水利水电工程设计发展的科普教育功能。

当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军事工业作为抵御日本法西斯侵略者的重要战略保障,一方面争分夺秒地开展武器科研生产,同时随着战争局势发展实施紧张的搬迁转移。位于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春雨路615号的中央电工器材厂一厂旧址,则是这段百折不挠、英勇抗争历史的亲历者,1936年3月,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开始筹建中央电工器材厂电线厂,原址选在湖南湘潭。因抗战全面爆发进行了重新选址,于1938年迁到抗战大后方昆明马街。1939年7月建成投产。主要生产电线、电缆,是我国最早的电线电缆生产企业。于1939年7月生产出中国第一根裸铜导线(电缆雏形),奠定了中国电线电缆发展的基础,开创了我国自己独立生产电线电缆工业发展的序幕,结束了外国电线电缆独霸中国市场的历史,被誉为“中国电线电缆工业的摇篮”。作为抗日战争时期我国的重要军工厂,从1939年至1945年,共生产各类电线电缆4330吨,为抗战胜利做出较大贡献。旧址厂房车间内还完整了保留有2次日机轰炸时留下的痕迹,既见证了日军的暴行和中华民族的苦难,也见证了我国电缆工人在战火硝烟中不惧艰险、保家卫国的高尚情怀。

保卫和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和睦、爱好和平、倡导和谐,“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数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独树一帜的“和”文化。广大军工人从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用实际行动践行着“蕴涵着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

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亲历了中国人在筚路蓝缕的创业初期,聚焦解决未来人类能源问题的决心和毅力。旧址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市中区,是1971年开工建设的三线军工单位。1984年旧址上建成了“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一共先后建成了19个其他核聚变实验装置,如中国第一个仿星器装置、第一个磁镜装置、第一个角向装置和第一个反场箍缩环形实验装置等。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中国最早、当时亚洲最大的开展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实验基地,是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端。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是完全由中国人自主研发制造的实验装置,科学家通过它共取得了5000多项科技成果。中国环流器一号实验装置是中国第一个跟国际主流接轨的受控核聚变装置。首座受控核聚变实验装置旧址是我国参与国际核聚变研究与交流的重要见证,也是我国受控核聚变研究的发源地。通过它的设计、建设和运行,产生了多项国际、国内先进科学技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了军工智慧、中国方案。

长风破浪会有时,借着军工遗产成体系纳入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东风,国防科工局将密切与国家文物局的深度交流合作,积极探索军工行业历史文化遗产的共建模式,择机签署两局共建协议,进一步推进形成军工遗产共同建设、管理的长效机制,激发军工遗产的内生动力和发展活力,让军工文物活起来,共同推进军工优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贡献力量。(罗东明)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