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新闻报道
折射文明恒久魅力 镌刻民族前行足迹
——写在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核定公布之际
日期:2019-10-16 字号:[ ]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以下简称“国保单位”)是中华文明的优秀代表和重要标识,也是不可移动文物的最高保护级别。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762处国保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近日,国务院印发《关于核定并公布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通知》。
  “这是我国文物工作的一件大事,也是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献上的一份贺礼。”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
  10月10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介绍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遴选的相关情况。据介绍,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另有50处与此前已核定公布的国保单位合并。从类型看,包括古遗址167处,古墓葬30处,古建筑280处,石窟寺及石刻39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234处,其他12处。入选较多的省份有山西、河南、浙江、安徽、湖南。
  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我国国保单位总量达到5058 处。包括古遗址1194 处,古墓葬418 处,古建筑2160 处,石窟寺及石刻307 处,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952 处,其他27 处。国保单位较多的省份是山西(530 处)、河南(419 处)、河北(286 处)、浙江(279 处)和陕西(268 处)。 

遴选工作特点突出

  从数量上看,第八批国保单位共762处,低于第六批和第七批,高于第一至五批的数量。“在第八批国保单位的最终数量上,国家文物局并没有一个预设目标,现在的这762处国保单位完全是严格遴选的结果。”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介绍。
  宋新潮表示,第八批国保单位申报遴选工作有四个突出特点。一是明确遴选原则。国家文物局明确提出“价值优先,质量第一,完善体系,填补空白”的申报遴选原则。价值优先,是指申报项目应当具有全国范围内的代表性和重要意义,要体现出国家属性;质量第一,是指申报项目应当具有较好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状况良好,保护管理工作基本到位;完善体系,是指优先考虑那些与已有国保单位能够共同构成完整价值体系的申报项目;填补空白,是指注重考虑已有国保单位中尚没有或数量较少的文物类型。
  二是拓展申报渠道。除申报项目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可通过省级文物行政部门申报外,中央相关部门及行业协会可自行组织推荐本领域的申报项目,申报文本及材料可直接报送至国家文物局。这一举措得到了中央相关部门和单位的积极响应。如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推荐了13处,入选了12处;国防科工局推荐了12处,入选了8处;中国科协推荐了1处,入选了1处。民革中央、民建中央等也对申报项目提出很好的推荐意见。
  三是尊重产权人意愿,这是此次工作的一大亮点。申报项目属非国有产权的,应征得产权所有人同意。在对申报材料进行形式审核时,将该项要求作为重要依据。
  四是突出申报重点。本次申报明确提出申报重点是反映中华民族创造力与精神追求,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存在直接联系,反映新中国和改革开放成就的重要文物遗存。

 

国保核定  意义重大

云南同乐傈僳族传统民居建筑群

摄影:和琼辉

  1961年,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180处国保单位。此后,国务院分别于1982年、1988年、1996年、2001年、2006年和2013年陆续公布了第二至七批国保单位。
  文物保护单位概念在1956年国务院《关于在农业生产建设中保护文物的通知》中第一次提出。文物保护制度1961年写入《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1982年写入《文物保护法》。
  “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单位制度作为文物保护领域的一项基本制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有效保护了一大批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刘玉珠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保护,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保护作出重要指示批示100多次,出席或见证文物领域重要活动20多次,考察调研文博单位40多处。李克强总理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多次强调“遗址和文物是历史的血脉,联结着过去、现在和未来,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的重要见证”。“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世代传承,以更好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中办、国办连续出台《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实施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程(2018—2022年)的意见》等重要文件,文物领域顶层设计力度明显加大,文物工作迎来了改革发展的历史性机遇。
  “由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一批国保单位,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体现”,刘玉珠强调,这一方面有利于更好地发挥文物的社会功能,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民族凝聚力,坚定文化自信;另一方面,由国务院新核定公布一批国保单位,尤其是将突出反映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开展伟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文物核定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助于带动地方人民政府不断提升文物保护意识,加大保护管理力度,促进文物保护与城镇化建设和乡村振兴的协调发展。


承载国家记忆 
近现代史迹建筑占比大幅提高

北京双清别墅

第八批国保单位特点突出,类型丰富。“总体来看,第八批国保单位包括了考古遗址、建筑遗产、工业遗产、农业遗产、水利遗产、军事遗产以及一批反映近代以来教育、交通成就的文物等,覆盖面广,较好地体现了我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历程。”宋新潮介绍说。
  在762 处国保单位中,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共有234 处,占总量的30.7%,同时,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成就的共有40 处,超过了前七批的总和,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的占比大幅提高,结构进一步完善。
  “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对近现代文物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完善了国保分布的内在结构,成为第八批国保的最大亮点之一。”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馆员相瑞花表示,“作为不可移动文物最高保护级别,这些文物将受到更加严格、规范、有效的保护,无疑将大大推动近现代文物的保护管理、合理利用。作为多年从事近现代文物研究和利用,并参与国保遴选终审的文博人,我感到非常振奋。”
  相瑞花说,第八批国保单位突出了承载国家记忆、传承红色基因,与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存在直接联系,反映新中国发展和建设成就的重要文物遗存,同时,革命文物占比大幅提升。比如,既有1949 年筹建新中国的历史见证地“双清别墅”;也有反映近现代交通成就的天津新站旧址、北京站车站大楼,反映鲜明时代特点的上海交通大学近现代建筑群等。新增的40 处反映新中国发展成就的第八批国保单位,涵盖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其中有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五四宪法起草地旧址;有反映中国农村改革从酝酿发生到不断发展历史进程的小岗村旧址;有见证了新中国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核工业711功勋铀矿旧址,以及位于湖北、四川、贵州等的6 处三线建设旧址。近现代国保的核定公布,将有效保护一大批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
  “我们要以此为契机,更好地研究、提炼、展示、传播文物蕴含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和当代价值,加大近现代文物,特别是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力度;加强革命文物的资源整合、保护管理;促进文物的活化利用,通过展览展示,最大限度地发挥革命文物在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中的独特作用。”相瑞花说。

 

古建筑类型丰富

古遗址墓葬重点突出

陕西芦山峁遗址大营盘梁发掘区及四合院式院落遗迹鸟瞰  

第八批国保单位中共有280 处古建筑,类型丰富、价值多元。280 处古建筑涵盖了塔、桥梁、寺庙、坛庙、城郭、衙署、寨堡、宅第、建筑群落、会馆祠堂、牌坊、亭台楼阁、水利天文、书院学堂、仓库、作坊工场等多种类型,内容更加丰富多样,进一步完善了国保单位体系。比如,前七批中仅有两处反映科举制度的文物——定州贡院和川北道贡院,第八批又新增加了玉山考棚、建水学政考棚和蒲城考院;前七批中共有5 处古建筑是具有仓储功能的建筑,第八批又增加了解州同善义仓和张掖东仓;第八批中新增的流浪河磨房群还属于前七批国保单位中所没有的建筑功能类型。
  很多古建筑除了自身建筑价值突出以外,也具有较为重要的多元价值。比如,北京智珠寺、包头昆都仑召、云南提督府旧址、甘孜惠远寺、日喀则乃宁曲德寺、天祝东大寺等体现了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团结发展和多民族融合统一;纳西族的叶枝土司衙署、藏族的达律王府、瑶族的勾蓝瑶寨、傈僳族的同乐傈僳族民居建筑群等体现了我国少数民族的高超智慧;山西平定马齿岩寺、山西静乐文庙、福建芷溪宗祠建筑、江西棠阴古建筑群、广东冲虚古观、西藏乃宁曲德寺等古建筑还与历史上的很多重要革命事件有关,有很高的革命文物价值。
  古遗址古墓葬重点突出,异彩纷呈。
  第八批国保单位共包括古遗址167 处,古墓葬30 处,含金量十足。
  “第八批国保单位丰富和填补了从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早期青铜时代直至各个历史时期文明演进序列中的若干缺环,使得这一历史发展链条更加完整丰满。”曾参加过多批次国保单位评选的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李伯谦认为,“第八批国保单位涵盖了从中央到地方各个省区的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遗存,使得以华夏文明为核心的多民族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多元一体中华文明体系有了更多实证。同时,包括了各个时期有代表性、典型性的遗址、墓葬、手工业作坊及交通、水利、军事、文化、宗教、文化交流、国际交往等领域的遗存,使得社会生活有了更全面地反映。”
  据统计,入选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有55 处都与近5 年来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有关,入选“十大”的有36 处,入围“十大”的有19 处。同时,入选本次第八批国保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涵盖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周及以后各历史时期,对于研究我国人类起源与演化、文明起源进程、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历程,具有重要价值和重大推动作用。比如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实证了中国早期先民利用和改造自然环境的伟大能力,作为良渚古城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刚刚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吉林长白山神庙遗址、新疆卓尔库特古城遗址、巴里坤故城遗址,实证了我国历代中央政府对于边疆地区的有效管辖;河南崤函古道石壕段、青海伏俟城遗址、新疆博格达沁古城遗址以及上海青龙镇遗址、海南金银岛沉船遗址、珊瑚岛沉船遗址等与“一带一路”密切相关的古遗址,充分彰显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发展脉络。


怀敬畏之心做好保护管理

北京房山原子能“一堆一器”旧址

  9月2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定了第八批762处新的国保单位,包括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会议强调,要坚持价值优先、质量第一,保证真实性、完整性,健全法规制度,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有效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中华民族的宝贵历史遗存,促进中华文明薪火相传,增强民族自信心凝聚力。
  刘玉珠表示,“接下来,国家文物局将会同中央相关部门、各省级人民政府,切实加大基层文物保护队伍能力建设,加强国保单位保护管理,确保文物安全,开展部门合作,破解保护难题,深化保护利用改革,让文物活起来。”
  第八批国保单位公布后,山西国保单位总量以530处之多,继续位列全国第一。“自豪和欣喜之余,也深感责任重大。”山西省文物局副局长赵曙光说。
  赵曙光介绍,山西省文物局将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在文物保护方面,实现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与预防保护并重转变。山西省财政每年设立专项经费用于国保、省保古建筑的日常养护,下一步将继续通过日常养护,减少对古建筑更多的干预,保护古建筑的原真性不受破坏。同时,利用数字化手段,进行文物信息采集与记录,开展相关的保护、监测、研究等工作,进一步提升保护水平。
  在科学研究方面,组建山西彩塑壁画保护研究中心、山西国宝级古建筑研究保护中心和山西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进一步推动山西省文物保护研究取得新成果。在安全管理方面,多年来,实施文博单位文物安全“金铠甲”工程,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行动。在人才培养方面,继续加强与高等院校联盟合作,建立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社会力量参与方面,实施“文明守望工程”,鼓励社会力量对未设置保护机构的文物建筑进行认养认领。对有保护管理机构的文物单位,实施管理权和经营权相分离的“两权分离”改革,选取价值高、区位优势明显的单位,吸引有经验、有实力、有情怀的社会资本开展合作,通过探索和尝试,让文物说话,讲好国保故事,实现其活化利用。
  赵曙光表示:“山西作为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遗存的密集区,我们将深怀敬畏之心、自豪之情、历史之责,保护好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进一步做好相关保护管理工作。”(李瑞)

责任编辑:刘易寒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