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专题首页
 > 佳作选登
山西文物事业70年
日期:2019-10-15 字号:[ ]

山西青铜博物馆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八路军抗战史基本陈列

第三届全国优秀文物维修工程——陵川小会岭二仙庙

山西历史传承悠久,文化遗产丰厚,是我国文物大省。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西文物保护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基础工作不断夯实,能力建设明显加强

——文物管理机构逐步健全。1952年3月,山西省人民政府即成立了文物管理委员会,下辖有云冈石窟、晋祠、应县木塔等10个文物古迹保养所。2000年,山西省文物局成为省政府直属机构。目前,全省11个市全部成立了文物行政管理机构。

——专业队伍建设不断加强。全省文物保护专业人员管理体制日臻完善,建立了有效的人才培训模式,多渠道联合办学的教育培训模式日渐成熟。省文物局与山西大学联合创办山西大学文博学院;省古建所与北京大学文博学院联合建立了培训基地;省考古所、山西博物院与山西大学合作建立了考古学和博物馆学硕士、博士点,为全省文博系统搭建了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形成了一支具有较高政治和业务素质、结构比较合理的文博工作队伍。

——文物资源家底基本摸清。历经多次文物普查核查,基本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全省不可移动文物53875处,各级各类文物保护单位总数达13405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备案博物馆150座,413家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共登录文物实际数量322万件。

——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长。文物保护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本级财政预算。“十二五”以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山西33.04亿元,山西省级投入文物保护专项资金16.06亿元。特别是2016年以来,省政府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国保、省保古建筑日常养护维修,这在全国尚属首例。

——文物工作法制化步伐加快。出台《山西省古物保管办法》《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山西省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办法》《晋祠保护条例》《太原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等政策法规。制定了《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办法》等10余项行业标准和规范,部分市县制定了加强文物保护的规范性文件,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共同构建了法制化、规范化的文物保护法律政策体系。

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文物保护卓有成效

根据文物资源实际情况,开展了多项考古发掘项目和大型古建筑修缮保护工程。曲沃晋侯墓地、太原虞弘墓等15个考古项目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高平二郎庙、太原窦大夫祠等7个文物维修保护工程入选全国十大文物维修工程、十佳文物保护工程、优秀古迹遗址保护项目等。

——文物考古成果辉煌。1952年,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勘测组的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前身)开启了山西考古新纪元。70年来,考古事业蓬勃发展成就突出,涌现出一批学术带头人。

从180万年前的芮城西侯度遗址到距今1万年左右的吉县柿子滩,旧石器时代文化发展序列清晰。庙底沟文化遗址丰富;襄汾陶寺、绛县周家庄、兴县碧村遗址及芮城清凉寺墓地是中国早期国家和文明起源的重要研究对象;夏商周三代遗址众多。曲沃北赵发掘的9组19座晋侯夫妇墓被评为20世纪中国百大考古发现之一。展现三晋风范的侯马晋国都城遗址和太原赵卿墓的精美青铜器。发现我国目前最早的牛耕图像的平陆枣园村汉墓壁画。见证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太原北齐娄睿墓、徐显秀墓、隋虞弘墓等古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侯马董氏墓出土砖雕戏剧舞台和戏俑表演场面,是研究我国戏剧渊源的重要实物。

“十一五”以来,配合基本建设,累计勘探面积约4400余万平方米,考古发掘面积约12万平方米,发掘古墓葬6400余座,出土各类器物8万余件/组。

——地上文物保护成效显著。地上文物是山西文物资源的大宗,各类历代寺观、庙宇、城池、民居、古塔、古桥、长城以及依附于这些古代建筑、历史纪念建筑中的石刻、雕塑、壁画等附属文物珍品叠出,原真性和完整性显著,素有“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新中国成立伊始,山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投入资金,对五台山佛光寺等23处重要古建筑进行维修。1957至1965年,完成永乐宫迁建工程,在世界建筑史和文物保护史上,都堪称创举和奇迹。

1970年代至今,山西省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以元代以前的早期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和历史文化名城(镇、村)所在地的文物建筑、旅游热线上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为重点,抢修了一大批古建筑、革命遗址等。实施山西南部早期建筑保护工程。南部4个市34个县域范围内105处元代以前古建筑本体得到维修,周边环境得到改善,积累了一批珍贵的工程资料,摸索出一套保护古建筑的有效做法。实施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云冈石窟窟檐保护工程顺利竣工,危岩体加固工程正在进行;五台山重点寺庙维修保养工程基本完工;平遥古城墙体监测和抢险工程持续不断。实施应县木塔维修保护工程。从1991年开始进行前期勘测研究,完成了40多个科研课题和四类五种修缮设计方案。

此外,还实施了古村落集中连片保护工程、革命文物修复展示工程,开展了明长城资料调查工作,长城重点段落规划编制、保护维修等工作。截至2019年8月,全省国、省保文物建筑险情率均降到8%以下。

——文物科研工作进展明显。随着文物事业不断发展,山西省相继成立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两大研究主阵地。同时,山西省华夏文明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学会等群众性学术团体积极开展活动,促进了文物科研工作的开展。2011年以来,省文物局直属单位科研人员承担国家和省级文物科研课题28项,在省部级以上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0余篇,出版专著40余部。已发现的晋侯墓地和晋国遗址,为“夏商周断代工程”中西周纪年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科学的年代学标尺。年代跨度范围大的众多遗址、墓地的考古工作,为人类起源及历代文化研究提供了广阔的学术研究领域。

——文物活化利用成效初显。“十三五”以来,山西加快了文物工作的改革步伐,实现了从保护为主向保护与利用并重的转变,开启了文物保护管理利用的新局面。

实施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的“文明守望工程”。通过众手搭、巨手擎、妙手集、巧手创等“九只手”,多措并举引导社会力量在文物建筑认养、非国有博物馆创设、文创产品开发等方面广泛参与,形成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点子出点子的文物保护利用新格局。2018年,山西省“文明守望工程”以其改革创新的大胆实践和文物保护利用的有效成果,被写进我国《文物事业改革开放40年光辉历程》一书。

启动文物密集区体制改革。在国内率先实施对密集区文物集中连片保护利用的试点性工作。通过部门协作、省市县联动,突破现行专项资金补助限制和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保护发展模式,建立密集区内文物本体保护、环境整治、文物利用和开发建设统筹协调发展的特殊机制。目前,山西省在阳城古堡古民居密集区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还启动了长治革命文物密集区改革工作,得到了国家文物局的肯定。

启动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为激发文物保护单位活力,促进文物价值的发挥,不断创新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途径,山西省出台了《关于涉旅文物保护单位“两权分离”改革的意见》,推进涉旅文物保护单位管理权和经营权“两权分离”。2017年以来,共启动两批94处涉旅文保单位“两权分离”改革工作,目前已有75处完成改革任务。

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服务能力不断提高

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仅有屈指可数的几座博物馆。进入新世纪以来,山西的博物馆事业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形成了综合、专题和民俗,国家、集体和个人等多种形式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全省博物馆体系初具规模。自2005年9月山西博物院新址开放以来,全省逐步打造了以山西博物院为龙头,以市级博物馆为主干,以县级特色博物馆为支点的博物馆体系。特别是2019年7月落成的山西青铜博物馆,是我国第一个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社会功能明显发挥。近年来,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开放单位,坚持“三贴近”原则,积极融入社会,更新服务理念,充实服务内容,探索展示手法,基本陈列和专题展览的水平都有较大提高。山西博物院、八路军太行纪念馆、吕梁汉画像石博物馆、晋城博物馆等单位的基本陈列都在历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评选中获奖。

——文物对外交流合作稳步推进。山西的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从20世纪70年代选派文物精品参与我国在国外举办的中国文物展览,到80年代后期在日本重要城市独立举办“山西文物展”“山西北朝文物展”等文物展览,展览层次和办展水平不断提高。近年来,多次与俄罗斯、美国、意大利等国的博物馆进行互动展览,不断加强国际文化交流合作。同时,精心选派专家及工作人员出访、讲学、考察等,拓展研究领域,扩大合作范围,很好地发挥了文物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中的桥梁、纽带作用。

强化措施打防并举,文物安全形势好转

——打击文物犯罪力度加大。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打击文物犯罪活动,在20世纪90年代,全省开展“南征北战”和打击盗窃田野石刻文物专项斗争,效果良好。自2018年始,山西省部署了为期三年的扫黑除恶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收缴涉案文物25000多件/组,有效打击了文物犯罪的嚣张气焰。

——文物安全工作不断强化。新世纪以来,全省实施文博单位文物安全“金铠甲”工程,建立“三防工程”计划项目库和实施项目库,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行动,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实现保护机构或专职保护人员全覆盖,11个市配备25台无人机巡查重要文物保护单位。同时,山西省正在试点建设文物安全监管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防火防盗防破坏防灾害监管。

文物宣传成效显著,社会氛围日渐浓厚

持续加大文物宣传力度,扩大文物工作社会影响,营造全社会关心、爱护并参与文物保护的良好氛围。

——利用节庆契机集中宣传。利用每年的“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5·18国际博物馆日”,组织开展系列活动,通过散发宣传资料、制作展板、街头咨询、文艺表演、座谈会等多种形式,借助多种媒体手段,向公众宣传文物保护和文物法律法规知识,取得了广泛深入的社会效应。尤其是全省文物建筑认养项目集中推介活动、“请城砖回家·为长城疗伤”活动,以及山西广播电视台黄河频道推出的《文明守望》栏目,进一步丰富了文物保护宣传的内容和形式。

——引导文博志愿者助力宣传。近年来,山西省活跃着一批致力于文物保护的志愿者队伍,山西文博志愿者之家通过开展文物保护志愿服务、大型公益活动等,宣传文物保护政策、讲述历史文化和革命故事,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利用。先后获得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第九届‘薪火相传’—讲好中国文物故事杰出团队”奖,中央九部委联合表彰的“‘四个100’最佳志愿服务组织”,在亚洲微电影艺术节金海棠奖中,荣获全国“红色革命记忆V计划”项目一等奖。

70年艰苦创业,70年辛勤耕耘,70年发展进步,70年硕果喜人。今天,山西省文物保护工作的社会环境明显改善,社会地位明显提高,社会作用明显发挥,社会影响明显扩大,社会化进程明显加快,社会贡献率明显提升,保持了蓬勃发展的好势头,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扬鞭。山西省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山西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对国家、对人民、对历史、对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以文物大省勇于担当和不懈奋进的姿态,团结奋斗,开拓进取,努力推动全省文化遗产事业的科学发展,为实施文化强省战略,构建和谐新山西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山西省文物局)


责任编辑:张冲
打印】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