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破解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为突破口
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日期:2018-06-07 浏览次数: 字号:[ ]

党的十九大对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新的部署要求。文物系统必须主动顺应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人民美好生活需要,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奋力推动新时代江苏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走在全国前列。


江苏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明显进展

江苏是顺山集文化、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等我国史前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也是近代以来爱国救亡和革命运动的重要策源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源地,文物资源博大丰厚。全省文物系统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关于文物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丰富发展对加强文物保护利用的认知和实践探索,符合江苏实际、具有特色亮点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正在迈出坚实步伐。

一是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和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江苏分别登录不可移动文物点20007处、登录可移动文物藏品近100万件/套,有世界文化遗产3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2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33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3座。实施名人故居古民居抢救保护、大遗址保护等重点项目,一大批重要文物得到妥善保护,也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环境。二是大运河文化带文物保护利用取得阶段成果。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迅速启动大运河文化带规划建设,深入实施大运河沿线重点文物抢救保护工程,加强运河沿线涉建工程审批监管,推动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有机结合,初步形成沿运河文化创意设计特色产业带和一批运河文化品牌。三是博物馆建设与服务水平显著提升。通过博物馆建设和专题展览充分展现灿烂文明和现代进步,增强人们文化归属感。全省有备案博物馆296家,其中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1家、国家一级博物馆7家、非国有博物馆72家,87.5%实现免费开放。实施博物馆陈列展览提升工程、智慧博物馆建设工程、馆藏文物巡回展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示范项目,博物馆公共服务功能日益发挥,全省博物馆年观众人数多年来位居全国首位。四是文化创意产品开发和社会文物管理持续拓展。依托藏品和展览开发大批受到群众欢迎的文博创意产品,省文化厅、省文物局遴选首批37家单位开展省级试点,在保障、激励、运营、传播机制等方面进行探索。联合开展文物流通市场专项整顿,基本摸清全省文物商店、文物拍卖企业、古玩旧货市场的信息情况,2017年文物拍卖成交总额超3.4亿元。五是文物保护利用中的安全管理得到加强。14个地区和单位完成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省文物行政执法监控平台将全省各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等纳入系统监测,深化江浙沪文物行政执法合作,开展法人违法专项整治、打击文物犯罪、文物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等专项行动,多个案件获评国家文物局文物行政执法指导性案例。


新时代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要求

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利用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强调“保护文物也是政绩”“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提出“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的鲜明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又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我们在新起点上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供了遵循。

破解文物领域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着力点。多年来,江苏文物保护利用取得了丰硕成果,许多方面在全国有影响有地位,但工作中还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同全国一样的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各级各类文物保护状况不平衡,博物馆发展结构和布局不平衡,地区不平衡和文物保护投入不平衡,以及文物安全责任落实不充分、社会力量参与不充分、文物保护成果运用和文物功能作用发挥不充分等。同时,由于江苏经济发达、新型城镇化建设快速、居民收入水平和文化消费水平高等因素,有些问题比全国更为突出,城乡建设中法人违法、建设性破坏、过度性利用破坏时有发生,科学合理利用好文物资源满足群众高水平多样化文化需求还有大量工作要做。我们在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大调研中也发现,有些地区文物基础工作不到位,“保护文物也是政绩”未真正落到实处,文物安全工作措施落细落小落实不够,建设前依法开展考古工作的任务繁重,市县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和产权属于私人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维修资金普遍不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队伍不健全,基层文博场馆策展、文物研究、创意研发、科技保护等人才匮乏,一些文物处于无人管、无暇管、无力管的“盲区”和“真空地带”。

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发展高质量的重要内容。江苏省委十三届三次全会提出把“高质量”作为全省发展的鲜明导向,最近省委部署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动员全省上下以思想的大解放引领发展的高质量。文物部门要紧紧围绕文物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把“大调研”与“大讨论”“大解放”结合起来,勇于打破不适应新时代新形势新要求的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进一步提高站位,放眼全局,聚焦聚力,切实做好补缺、补短、补软工作,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让文博供给“精”起来,让人民群众脑袋“富”起来,全面提升文物工作服务大局、惠及百姓的能力和水平,以文物保护利用的高质量助推文化建设的高质量。


以走在前列为目标进一步提升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当前,文物事业发展已站上新的起点、踏上新的征程。全省文物系统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用好用活、转化发展丰富历史文化资源,让中华文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强化保护利用新理念。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切实把文物保护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纳入财政预算、纳入各级领导责任制的要求落实到位。坚持重在保护,建立有效的文物保护组织网络,落实文保单位“四有”措施,统筹推进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可移动文物修复、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文物保护单位保护和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民间收藏文物保护利用和社会文物管理,着力改善各类文物的保存保管状态。高度重视城乡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在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乡村振兴战略、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过程中,严格执行相关建设工程内及受建设工程影响的文物保护审批手续,加大文物法人违法整治,探索实行“先考古,后用地”,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

落实安全防范新举措。坚持把文物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依法压实压严各级政府在文物保护上的主体责任、相关部门的主管职责,推动各级政府将文物安全工作纳入年度考核评价体系,纳入社会综合治理和文明城市建设。深入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拓展江苏省文物行政执法监控平台功能,推进文物安全综合管理实验区建设及重点文博单位安防、消防和防雷工作,适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加快构建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文物安全防护体系。创新监管执法手段,健全巡查网络和巡查机制,定期开展全省文物行政执法案卷评查活动,推进江苏文物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加大公开曝光、约谈督察、追责问责力度,坚决把好文物安全的红线、底线、生命线。

丰富博物馆服务新手段。根据习近平总书记“一个博物院就是一所大学校”的指示精神,在博物馆陈列展览、宣传教育、设施改造、运行管理等方面下功夫,大力推动服务质量提升,确保为观众提供优美的环境、优质的服务、优秀的展览。总结博物馆免费开放十周年经验,持续提升博物馆免费开放质效。实施中小型博物馆展览改造提升、馆藏文物预防性保护、馆藏珍贵文物保护修复,推进国有博物馆对口帮扶非国有博物馆,促进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鼓励各级各类博物馆提高策展水平,加强馆藏资源、优秀展览的共享交流,更多开展馆校合作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数字技术加大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和智慧服务力度,使更多观众从博物馆获得新鲜的文化体验、共享丰富的文化成果。

拓展文物利用新途径。深刻领会做好文物合理适度利用对于弘扬中华文明、丰富文化产品、扩大文化消费的重要意义,坚持在保护中加强利用,在利用中促进保护,让文物真正用起来、活起来。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大运河保护传承利用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大运河保护利用整体水平,全景展示中华文明成果。以促进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当代生活为目标,开展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开发试点和经验推广,为社会公众提供更为丰富多元、适销对路的优质产品,让文创产品商店成为博物馆“最后一个展厅”。创新文物资源利用模式,推动特色小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扩大文物保护单位开放利用,加快文物与创意、科技、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旅游精品线路等融合型文化产品和服务品牌,使文物保护利用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亮点。

完善综合管理新机制。深化文物领域“放管服”改革,加强对相关工作的统筹推进、督促检查和问责考核,切实增强省级文物行政部门服务地方文物系统的意识和了解基层文物工作情况的能力。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通过策划外展、加强学术合作、开展联合考古等形式拓展文物交流互鉴的广度和深度。创新人才发展机制,对基层文博单位人员培训给予倾斜,对基层引进文博专业人才和急需人才给予优惠条件。大力推进文物科研工作,分类别建立省级文物保护专家库,建好现有2个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启动首批江苏省重点文物科研基地建设。不断深化加强文物安全监管、让文物“活”起来、促进文物市场健康发展等政策调研,用政策“组合拳”激发文物事业发展动力活力。同时,加大宣传传播和社会动员力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大力推动文物保护共识不断深化、保护能力不断提升、保护状况不断改善、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加大,为推动江苏高质量发展走在前列、推进“强富美高”新江苏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吴晓林,作者为江苏省文化厅副厅长、省文物局局长)

回顶部